就是要保護珊瑚礁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就是要保護珊瑚礁

寫在第十一屆國際珊瑚礁大會開幕之前

2008年07月07日
作者: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紅珊瑚。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當台灣海洋生態正因為開放寶石珊瑚與三海浬底拖漁業而受到重創的同時,全世界超過100個國家,2500位科學、教育管理和保育人士將在7月7到7月12日於美國佛州勞德岱堡參加第11屆國際珊瑚礁大會。這個研討會將由全球氣候變遷、疾病、永續發展等各項議題,針對全球珊瑚礁衰退的問題進行研討。

全世界熱帶與亞熱帶珊瑚礁的面積約28萬平方公里,只佔全球海洋0.2%,但是卻是全世界超過10億的人口所仰賴生存的生態系。小小的台灣島何其有幸,在這只有0.2%的比例中,卻也擁有豐富的珊瑚種類和珊瑚礁生態系。北起北方三島,南到南沙太平島,西有澎湖列島,東有綠島和蘭嶼,本島的墾丁、杉原、東北角和北海岸都有珊瑚的蹤跡。過去,一般民眾與漁民對於珊瑚礁生態的重要性不了解的情況下,超限的漁業捕撈、沿海的開發、核能電廠的設立、無限制的遊憩人口,加上全球氣候變遷下的海水升溫等等逆境,讓珊瑚礁逐漸衰退。這樣的問題不僅在台灣周圍的海域,只要在全世界有珊瑚礁的地方,都碰到相同的問題。然而,珊瑚礁的存亡,關係著人類是否能永續的發展下去。因此,珊瑚礁生存的問題已經不在是區域性的,更是一個全球性,全世界的人們必須嚴正共同去面對的問題。

然而寶石珊瑚生存的深海珊瑚礁區,也碰到人類開發與漁業捕撈的問題。因為生活在極深,人類無法到達的海底,寶石珊瑚的生態連科學家都很難一睹他們的風貌,何況一般民眾更是無法了解。然而,鮮紅的體幹成為人們收藏與雕琢的藝術,在高價哄抬之後,成為時尚品味下的犧牲品。大部分的人很難想像寶石珊瑚一年直徑只能長不到1公分的生命,而一株20公分高的寶石珊瑚已有200歲的年紀了。更重要的是,包括寶石珊瑚在內的深海珊瑚生態跟他們淺海的造礁珊瑚生態一樣,都是涵養地球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棲地,他們的生存與人類的未來一樣是密不可分的。

1997年發起了第一次的國際珊瑚礁總體檢(ReefCheck)的活動,經過人們的努力,首次喚起世界對珊瑚礁生態系的重視。1998年第一次的國際珊瑚礁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Reef, IYOR)接續珊瑚礁保育的熱潮,但卻遭逢全球海水升溫,全世界珊瑚大白化,當年30%的珊瑚礁消失於地球。而在這次事件之後,世人開始思考與珊瑚礁之間的關係, 全球氣候逐漸暖化, 而珊瑚礁恢復的速度卻極為緩慢,如何能協助珊瑚礁繼續在地球上延續。10年後的今天,第二次的IYOR國際珊瑚礁年就從尊重「珊瑚礁生存權」的最基本開始,倡導人們以尊重生命的概念,轉化人心,才有可能讓珊瑚礁不消失於地球。

過去這10年,雖然台灣周圍海域的珊瑚礁仍然受到超限的利用和天然災害後的衰退,但珊瑚礁生態的教育與保育在許多學者與政府單位的努力下已逐漸深植於台灣的每一個角落。今年2008珊瑚礁總體檢活動在台灣杉原灣海域首次的由阿美族原住民發起的生態保育開始,讓台灣的民眾了解到美麗的珊瑚礁就在我們每天生活不遠的海邊;而由綠島潛水志工們自願前往參與世界級的珊瑚礁潛場的調查,綠島居民自發的燕魚保護區的劃設,顯示民眾關心與努力保護珊瑚礁的決心。

除了志工們熱情的參與之外,關心珊瑚礁的夥伴連署「珊瑚礁生活權宣言」的熱情更是另人動容。自從6月26日在台灣環境電子報刊出連署之後,已經有超過四百人,使得台灣總共連署的人數超過1500人之多,名列138個國家中的第2名,僅次於美國的4500人。如果以單位面積的國土或是珊瑚礁的面積來算,台灣連署的人數早已是世界第一了!所以,應該給簽署的夥伴一個漂亮的掌聲。

大部份的人們都會以為,他們不住在墾丁、台東、綠島或是澎湖,也不浮潛或是潛水,對珊瑚礁的生存應該是不會有影響才對。但是,我們每天的行為卻是深深的影響著海洋裡珊瑚礁的生存。少用一雙免洗筷、少喝一瓶瓶裝水、少開一點車、回收資源和不要食用珊瑚礁魚類和龍蝦等無法人工養殖的生物,更不要購買由珊瑚礁所製成的珠寶,都是我們每一個人每天生活的小動作,卻是幫助珊瑚礁能夠生存下去的大行動。

作者

陳昭倫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專長海洋生態及演化、珊瑚礁生物雜交與種化、系統發育分析、無脊椎動物保育遺傳領域。期待有那麼一天東沙環礁能夠成為台灣大堡礁,工作站人員不再為枉死的綠蠵龜愁眉苦臉,而是對著滿堂聽眾講述著保育成功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