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改食品首次公民會議:台灣不宜大量種植基改作物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基改食品首次公民會議:台灣不宜大量種植基改作物

2008年07月07日
本報2008年7月7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基因改造食品公民共識會議現場。標榜耐寒、抗蟲害或高營養成分的基因改造食品,到底安不安全?政府應採取什麼行動,才可確保消費者知的權利與健康?為釐清基改食品爭議,台大社會系日前舉辦台灣首次的「基因改造食品公民共識會議」,來自社會各階層的20位公民上週六(5日)發表結論,建議政府未來應強化此類食品的安全評估與標示,且基於環境風險與成本,台灣不宜大量種植基改作物。

這次公民會議由行政院「基因改造科技法研擬推動計畫」委託台大社會系辦理,20位公民在5天共47小時的討論中,公民小組分別就基改食品所涉及的健康安全、環境生態、經濟貿易與產業發展、法制架構和消費者選擇等面向達成多項共識意見。與會聆聽的專家多盛讚結論平穩、周到並具遠見,具備專業水準,對政府擬定政策深具參考意義。

台灣目前規定含有基改成分5%以上的黃豆和與米加工產品,必須強制標示基改成分。對此,公民會議結論指出,未來應將5%的門檻降低,且受規範的產品應不僅止於黃豆與玉米,未來有其他品項上市,也應強制標示。此外,除了包裝食品外,零售、散裝食品,以及銷售基改食品的餐廳,也都應該標示。

公民會議結論指出,雖然目前的科學研究認為基改食品對人體健康應不會有立即危險,但仍應注意不可知的風險。因此希望政府進行完善的安全評估,並進行持續性的研究和長期監控。公民小組建議政府能投入更多經費,設立專責機構來進行安全評估,並希望能納入消基會、主婦聯盟或地方志工等團體,共同監督與追蹤,以防範可能的安全風險。

針對生技產業面向的議題,公民小組針對台灣要不要發展相關產業或種植基改作物,有過熱烈的爭辯,最後小組成員均同意,基於環境風險和成本,建議台灣本土不要大量種植基改食品原料作物,而是設立小規模特定區域來發展,並且有完善的隔離方案,以免影響周邊環境生態。

主辦此次會議的台大社會系副教授林國明表示,參加共識會議的20位公民是透過公開徵選,並參考行政院主計處的人口結構資料,依職業、性別、年齡等因素挑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小組成員,其中包括一位70多歲的謝阿琴女士。

在現場聆聽結論的多位專家,包括長期關心基改議題的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以及台大微生物與化學研究所教授潘子明,均讚揚公民小組的貢獻,稱其結論「平穩、周到、具有遠見」。主婦聯盟常務董事陳曼麗則進一步期許公民小組,未來可以多參予公聽會或研討會,並親自投入民間團體的活動,讓自己對議題的認識更為深化。

台大社會系教授、身兼公民會議執行委員會主席的陳東升則指出,公民會議是民主深化的特色,近幾年來,台灣已成為世界上舉辦公民會議最多的國家,超過第二名的丹麥;未來仍將持續辦理各種議題的公民會議,包括當前最熱門的全球暖化議題,希望各界關注與參與。

不過,台灣多來年雖已舉辦過大大小小的公民會議,但到目前為止仍屬實驗性質。會議結論僅供政府「參考」,不像歐洲先進國家的制度,具有法律地位,對此,林國明表示,這在台灣仍有長遠的一段路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