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改作物成為農藥大廠的任意門
筆者在環保團體工作時建立了一項習慣,就是「正視聽前,必先正金主」。2017年美國食農記者凱瑞・吉蘭(Carry Gillam)撰寫的基改之王──孟山都就如實呈現了基因改造(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GMO,以下簡稱基改)作物是如何在農藥公司的操作下洗白。
至今,拜耳收購孟山都後,擁有全球1700種專利種子,目前美國九成玉米、大豆、棉花、甜菜都是基改,其中大多數來自孟山都。因此,即使目前拜耳因為農藥賠償股價下跌20%[1],仍然從專利種子、基改作物、除草劑等農藥當中獲得驚人利益。
基改作物中,類似Bt棉花在基因裡植入蘇力菌這種殺蟲劑,但是對其他害蟲抵禦力卻低落,在印度甚至使得農民投入更多農藥抑制蟲害。也因此地球正義(Earth Justice)組織曾經總結基改作物如何環境破壞——增加除草劑的使用,使得抗除草劑的超級雜草滋長,進而對有機和傳統作物產生基因污染。
食品安全中心組織也指出,對人體而言,目前無法證明基改是安全的。歐洲與美國的獨立研究專家發表的聯合聲明提到:「基改作物安全領域的總體科學研究成果是微妙的、複雜的,經常自相矛盾或不確定,且受到研究人員的偏好、假設或資金來源所混淆。總的來說,針對基改,各界提出的問題比目前能回答的要多。」
食品法規繞口難懂:「非故意摻雜」基改內容物不超過3% 就可標「非基改」?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何種產品,在台灣即使標示「非基改」,也可能含有3%的基改作物在裡面[3]。而基改法規提到,產品中,「非故意摻雜」[4]基改內容物不超過3% 就可標「非基改」;筆者致電食藥署詢問後,得知只有「非故意」摻雜才可標示非基改,但故意或非故意的認定如何拿捏卻未詳述,因此實際規範和稽核效益仍待觀察。
食品有沒有基改?民眾知情權各國大不同
依筆者觀察,台灣的法規內容與「食品是否能被測出基改基因」有關,雖有考量「消費者知情權」,但稽核效益不明。
在基改產品的管理上,國際間以歐盟、日本、紐西蘭、澳洲的規定較為嚴謹,大多認為消費者應有被「告知」及「自由選擇」的權利,因為目前科學研究無法解決消費者對未知事項的不安,例如吃基改食品對健康的影響不明,就應該讓消費者在「被告知」的情況下自行選擇。因此強制要求商品「標示基改」作物的使用。台灣也已立法規定業者標示,但稽核效果不明。
美國、加拿大的法規較為寬鬆,基改成分的含量都由廠商自願性標示。美國政府認為,基改耕作與傳統耕作方式所提供的都是「作物」,不需要標示其中的差異;加拿大制度與美國類似,但若有食用安全的考量,例如產品中含有過敏原,則應當加以標示註明。
2019年全球基改面積中,美國占了總面積71.5%,加拿大則占12.5%,分別名列第1和第4名。從排名不難觀察到為何美加兩國基改的法令皆屬寬鬆。
在台灣怎麼吃才能避開基改?
目前進口台灣的基改作物有五種,包括黃豆、玉米、油菜、甜菜、棉花。另外審核中的有馬鈴薯、木瓜、甘蔗。因此除了各類基改加工品,如豆腐、豆干、豆漿、油菜籽油(芥花油)、甜菜糖、玉米粒、玉米澱粉、粉圓。也需要關注隱含基改的肉品,例如以基改作物飼養,號稱不會有基改殘留的雞、鴨、牛、豬。
筆者依照所學,會採用「總量管制」與「分散風險」的概念選購飲食。例如:多選擇國內外「有機驗證」標章的商品,或是產地為「台灣」的「非基改」商品。以減少攝取基改食品的總量以及減低接觸到基改食品的機率。
註釋
[1] 今年8月,併購孟山都的農藥巨擎拜耳,被美國加州法院判定罔顧消費者知情權,隱藏農藥「年年春(Roundup)」的致癌訊息。截至今年9月為止,拜耳需支付的賠償金已高達100億美元,但因基改獲利驚人,該公司仍繼續營運中。
[2] Bacillus thuringiensis 縮寫為Bt,中文名為蘇力菌。
[3] 參考包裝食品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標示應遵行事項修正對照表以及散裝食品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標示應遵行事項修正對照表。
[4] 指倉儲或運送過程非故意摻雜到基改作物。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台灣「非故意摻雜」基改量低於3%可標非基改 消費者知情權各國大不同〉
參考資料
- 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2011)基改創造非基改價值?!淺談非基因改造作物之溢價現象
- 郭華仁教授Facebook
-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基改食品相關法規及說明
- 食藥署食品標示諮詢專線:0800-035-958, 03-5619633
- 想較為全面了解基改,可以參考郭華仁教授最新資料:《基改解讀:基因改造、基因轉殖、基因編輯》 2021電子版:電腦版、手機版
- 若要關注校園內的學生如何避開基改食品,可參考校園午餐搞非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