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道將圳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發現道將圳

2008年07月14日
採訪/撰稿:陳佳珣(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慶鍾

道將圳碑。圖片來源:公視「我們的島」

機緣巧合發現道將圳,是一個環保界的朋友介紹,他說嘉義有位朋友努力做水圳保存工作,也想辦水圳研討會,讓各地水圳的文史地方團體做經驗交流。聯絡楊清樑先生,從他的言談中,就能了解他對水圳有很多想法,別人眼中平淡無奇的水圳,他卻視為珍寶,他眼中的道將圳是怎樣的面貌。

道將圳在台灣水利史上名不見經傳,但它卻是台灣第二古老的水圳,開鑿時間可以追溯到清康熙26年,西元1687年。

因為了解才懂得去珍惜,因為有本才有根。道將圳以前是居民飲用、戲水、洗衣,生活與水圳脫不了關係,但現在不同了,水質污染、水泥化,家長不敢讓孩子到水圳戲水,鐵欄杆、水泥護欄層層阻隔保護,水圳成為危險的地方,水圳就像是只有排水溝的功能,家家戶戶把廢水排進去,人離水圳越來越遠。

楊清樑在道將圳踏查了5年,發現這條水圳經過的聚落、沿途的人文歷史資產豐富,而讓他長期投入水圳守護的工作,也希望這條水圳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新時代的意義,改變現代人對水圳的漠視,重新找回人與水圳的和諧關係。

道將圳。圖片來源:公視「我們的島」   道將圳灌溉水道,圖片來源:公視「我們的島」   欄杆拉開人與水圳的距離。圖片來源:公視「我們的島」

採訪側記

保護水圳、也尊重居民的權益,楊清樑對水圳的想法,不是只從水圳出發,他覺得生活在這裡的人,他們的想法是該被尊重,也納入整體規劃。在過程中,接觸到一些居民,他與居民討論閒談,在我觀察是很自然的互動,有時候我是被擺在一邊,他的注意力就是在居民身上,民眾與他閒談並沒有什麼戒心,人與人的距離感覺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