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澎湖馭風 金門秀軍威(中)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讓澎湖馭風 金門秀軍威(中)

2008年07月14日
作者:嚴長壽 (亞都麗緻旅館集團總裁、台灣觀光協會名譽會長)

一談到離島的開發,很多人立刻想到賭場,
但是除此之外,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如果澎湖能利用天然的風,成為觀光大島,
金門也以原有的戰地色彩,做出國際級的健康農場,
這樣的未來,會不會更動人?

夏天來不及載客,冬天載不到人

不興建賭場,離島難道就沒有發展嗎?

2007年,澎湖縣長邀我到澎湖,就澎湖未來的觀光發展,針對產官學界演講。我對澎湖並不陌生。三十多年前到現在,多次到澎湖,每次都留下深刻的印象。應邀演講的同時,我也對澎湖的現況重新瞭解一番。

在場的觀光業者描述,澎湖夏天是飛機和船「來不及載客人」,冬天是「載不到客人」。航空公司可以因為乘客大減而取消或減少航班,但是那些無法移動的旅館、餐廳等行業,只能坐困愁城。

夏天「來不及載客人」是因為,每載來一批客人,平均只住一到兩天,又要離開。如果開始學習經營第二、第三階段的旅客,讓他們能安靜享受澎湖而多住幾天,載送旅客就不必像現在這麼頻繁,交通的需求也會緩解。

否則,夏天拚命擴充運能,不斷增加旅館和房間數,到了冬天,旅客大減,更多交通工具和房間閒置,只是形成投資上的浪費。為了爭取那僅有的客源,大家又要殺價競爭,收益就更低了。

至於冬天為什麼載不到客人,很多人認為,澎湖的風太囂張,遊客不敢上門。我告訴澎湖的朋友,澎湖和綠島不同。綠島只有三千多人,從事觀光的人口也只有一部分,大部分人從事漁業或其他工作,或許可以比照瑞士滑雪勝地的經營方式,只在旺季做生意,淡季放緩步調休息。但是澎湖有六、七萬人口,對觀光依賴很深,如果整個冬天都打烊,很多居民可能無法生存下去。

於是,夏天如何提升澎湖的旅遊品質,冬天如何克服氣候的難題,成了我帶回台北的題目。

答案寫在歷史之中

讓我們重新看看澎湖的歷史,就會發現:澎湖從元朝設官治理開始,至今七百多年,經歷了元朝、明朝、海盜、荷蘭、清朝、法軍攻陷、日據等時期。其中非常特別的是,明朝於1388年廢澎湖巡檢司後,約有270多年,超過澎湖近代史的1/3時間,澎湖成為海盜的樂園。

海盜會選擇這裡做重要根據地,主要是因為澎湖屬於群島,容易躲藏,又接近中國沿海,恰好可以控制中國沿海貿易的重要航道。

17世紀,荷蘭人發展海上貿易時期,也看上澎湖扼守台灣海峽的地理位置,三度領兵進駐澎湖。為了防守澎湖及貿易海道,荷蘭人在澎湖興建了全台第一座西式碉堡及多座砲台。

近代戰爭在澎湖占有重要地位,也留下許多古蹟與歷史故事。像中法戰爭中,法國將軍孤拔(S.Courbet)葬在澎湖;荷蘭人也留下西式城堡、砲台古蹟、將軍廟。

加上澎湖群島海岸線曲折,除了岬灣之外,還有海蝕平台、海蝕崖、海蝕洞、沙岸、岩岸,地形非常多樣,可以說是天然的地理教室。因此,近年來部分學者倡議,將澎湖列為世界遺產,或由政府設置國家地質公園。澎湖還生產文石,這種石頭,全世界只有義大利及澎湖有。但是,澎湖文石數量稀少,價格不低,可以視為澎湖的寶石。

另外,澎湖經歷過元、明、清、法、荷、日的多元文化洗禮,在三個主要島嶼上就有24座古蹟,有古井、宅第、城郭、祠廟、碑碣、燈塔、關塞等不同類型,歷史資源非常豐富。

台灣的海運霸主——長榮海運的創建者張榮發,是澎湖人,遠東建設集團董事長趙藤雄,也是澎湖人,還有政界的許水德、東南水泥創辦人陳江章。民歌手潘安邦唱的「外婆的澎湖灣」,現在已是兩岸朗朗上口的民歌,文化的包裝素材,數不完。

「外婆的澎湖灣」,是近年來大陸遊客想到澎湖觀光的重要誘因。從這一點下手,市區可以規劃具有懷舊風味的酒吧、餐廳,無論是荷蘭風、澎湖灣、小漁村,也許都能成為澎湖夜生活的特色。如果有更專業的規劃與包裝,原來已經具備天然條件的澎湖,一定有更生動的呈現。

靠風,就能打響名聲

冬天,風成了問題。但是我們能不能借力使力,把阻力變成助力?

澎湖全年降雨少而風勢強,所以,已經興建了部分風力發電的設施。可見,澎湖要發展風力發電,大有可為。風車是工具之一。如果政府能邀請藝術家,為民宿及公共建築物加上具有台灣風味,又兼具實用與美感的風車,有別於荷蘭、希臘的歐洲風情,這樣不僅可以節能,也同時豐富澎湖低矮扁平的建築造型,創造特殊景觀。

此外,能否借用工研院科學家的資源,發展小型的風力發電機?澎湖夏天日照充足,是否可以在斜屋頂上設置太陽能板,降低對火力發電的需求?如果能提高自然發電的能量,澎湖將成為乾淨的綠色能源之島。然後,將這個特色,包裝成為吸引國際旅客的賣點之一。

風的用途,還不只如此。

與風帆相關的活動,在澎湖夏季非常活躍,現在也已經有了「澎湖風帆海鱺節」。雖然冬天玩風帆的人比較少,但是,我覺得風帆活動依然可行。冬天的東北季風雖然特別凜冽,不適宜一般遊客,但對於喜歡冒險的外國旅客,以及行家級的運動觀光客來說,這樣乘大風、破巨浪,卻充滿挑戰的樂趣。

另外,以風為動力來源,或許可以在特定地點或沙灘,開發運動型三輪賽車式風車,或風箏式沙灘軌道車。這也會讓不想在寒冬玩水上活動的人,有其他選擇。

當然也要請設計師為這種新運動,設計一套酷炫的服裝,就像賽車選手和重型機車騎士那樣的裝扮。這種看起來一副追風馳騁的酷樣,一定能讓許多年輕人躍躍欲試。

許多人想到北美觀光勝地舊金山,自然會想起街車(Cable Car)的特殊造型。就以交通及觀光做主題,我們可不可以為澎湖的冬天,研發出以風力帶動、有軌道、具美感的陸上帆車捷運系統,夏天則改為以太陽能為主、風力為輔的交通工具?

這麼做,一方面呼應環保,另一方面,一定可以成為全球首見、特色十足的觀光交通工具,而大大提升澎湖的名聲。風,可以是澎湖發展的阻力;風,也可以轉換成我們觀光的資源。(7/18,待續)

《我所看見的未來》一書封面。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本文經出版社天下文化同意,轉載自嚴長壽著作《我所看見的未來》一書。
※ 本文不適合網站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