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份,台北縣永和社大生態教育園區完成「綠水蜻蜓公園」的設計與施工,旨在打造台灣第一個以蜻蜓為主題的公園。以蜻蜓為主要意象,是因為蜻蜓是水質的指標生物,有蜻蜓生活的地方,表示水質良好。其中人工溪流與蜻蜓池採生態工法設計,目的在讓蜻蜓與其他物種可以生活在更適合的自然棲地中。我們期待重建不同生態池的同時,能復育生物多樣性,也讓參與民眾能同時體驗人與水的和諧關係。
礫間處理的水質監測
今年台北縣水利局在學校附近的福和橋到園區的自行車步道中間,設置了礫間污水處理廠,並將於本(7)月完成。正式啟用後,預計每天約可處理永和地區家庭污水量3000噸,並每日放流1000噸到園區來補充水源。因而園區新設計,旨在承接與檢驗礫間處理後的流放水源,像緩衝地和蜻蜓池等,藉由蜻蜓此指標生物,來檢測水質是否遭受污染,讓公民社會的民眾監督環境真能落實在社區中,並做為雙和地區國中小的生態教育場所。
由於礫間處理廠處理過後的污水,無法全面將氨氣過濾再排放到新店溪來降低污染,佔地2公頃的園區溼地卻可發揮淨化水質的功能。藉由不同的水生植物吸附水中的氨與氮(成為植物養分,同時淨化水質),只要家庭污水先經過佈滿水生植物的溼地後,透過水生植物的過濾,再排放到新店溪,就可以降低水源污染。
我們也設計了人工溪流,利用不同坡度與底質,模擬自然溪流中的急瀨、淺瀨、潭區等環境,提供與靜水域不同的生物棲息地。因為溪流環境的高溶氧量,可吸引如蜉蝣、幽蟌等需要較高溶氧量的水棲昆蟲進入;同時,溪流環境也可以吸引蝴蝶、鳳蝶、粉蝶與斑蝶類等偏好於溪岸邊吸水的物種生活,豐富生物多樣性。
人工溪流環繞園區四周,在淨化水質的同時將進入不同的深水池區,像睡蓮池、台灣萍蓬草池與生態核心區等。這些深水池可以將不同梯度的陽光轉化為不同生物可以使用的能量,像水棲昆蟲、蛙類、魚類等。透過由高到低的水流設計,讓園區更具有防洪、儲存地下水的功能,並一層層將水質淨化,再排放到新店溪中。
蜻蜓池的設計,在針對多數水棲昆蟲不易棲息在水壓過深的水域環境,該池水深較淺,最深處約50公分。岸邊的淺坡種植各種不同的水生植物,沉水植物可以讓水蠆攀附或躲避敵人,池岸邊的溼生或水中的挺水植物可以讓不同種類的蜻蜓巡曳休息。這些水生植物可作為生產者,讓許多以植物為食的小生物生存,也可作為水蠆的食物來源。蜻蜓池同時也可吸引靜水域的水棲昆蟲來此棲息,像紅娘華、龍蝨或半水棲的水黽等。
永和社區大學的生態教育園區,是由水噹噹大地關懷社為主力,進行棲地維護與管理的工作;另外,於2004年成立的生態教育園區工作隊,則為跨社團、熱愛自然的伙伴們所組成。
自2006年,永和社大又進一步成立社區生態師資班,整合了不同的社會/自然科學師資,像溼地師資張睿昇老師、植物與海洋專業的陳超仁老師、鳥類行為專家許嘉恩老師、水棲昆蟲與生物指標的田佩玲與林衍德老師、跨界社區營造與環境診斷的潘翰聲老師等,以長期培育社區生態種子教師,並藉著工作坊的參與式設計,生產多樣解說內容走入社區,同時進行不同的物種調查、監督環境水質、建立基本的物種調查資料庫,並搭配園區棲地營造的軟硬體工程。
加深社區居民的互動
生態教育園區每學期皆搭配不同的社區營造設計,像透過社區生態師資班,培育社區生態種子教師進入社區,生產出在地的自然/社會知識(各種不同溼地、植物、昆蟲的學習單、解說牌與生態缸),所舉辦過的社區生態列車課程,已走入10個社區發展協會或集合式住宅(例如中永和區域的捷和生活家、仁愛提琴手、世紀皇家等),搭配生動有趣的生態教材與創意,讓社區民眾能在輕鬆愉快的氣氛裡體驗自然之美,同時也讓生態師資班的學員們將學期所學回饋社區。
結合在地綠美化的需求,園區也可以作為台灣原生植物的在地物種中心,提供種苗以及溼地營造經驗,與社區民眾共同打造綠色小徑或生態池;或在每年暑假舉辦小瓢蟲親子生態營,訓練小小解說員,讓小朋友與家長可以在遊戲中了解溼地生態系與植物、水棲昆蟲的關係,並在戶外體驗課程中共同收割水稻,了解口中每一粒米飯所耗費的辛苦過程。
本學期我們更透過全校的宣傳與動員,在園區舉辦10場「公共參與週」的「河邊春夢」活動,從4月到6月,每逢週末,在園區都可以看到雙和區的民眾與不同班級的老師與學員們,拿著小鏟子在園區的河岸旁種植水柳,讓水柳這種根系強的水生植物可以緊緊抓住土地;也見到夥伴們在分享導覽經驗時,眉飛色舞地講著這一小時裡的生態體驗。
其中參與的學員春捲表示,透過生態師資設計的有趣學習單,才發覺原來園區除了植物外,每一種植物正滋養著不同種類的小昆蟲(透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可以利用的能量),有了不同種類的昆蟲,許多仰賴昆蟲維生的動物像是天空飛翔的喜鵲與小白鷺,就可以快樂的生活在園區的土地上。園區復育了各種瀕臨絕種的台灣原生種植物同時,也復育了完整的生態系。
因此我們期待,所有參與園區活動的夥伴們可以一起共築「綠色都會」的願景,我們要一個蜻蜓與蝴蝶在大街小巷裡穿梭的永和,也要可以供小小的水蠆與植物生活的乾淨水流流過家門前。讓水與人的關係回復,這樣的夢想並不遠,因為我們共同體驗園區的花香春色,也把觸動的感覺帶回家裡的後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