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全球暖化的海岸保護行動 由工作假期出發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信託

對抗全球暖化的海岸保護行動 由工作假期出發

2008年07月16日
作者:孫秀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信託中心主任)

2004年當紅好萊塢災難片「明天過後」上映時,很多人對於水淹紐約市,自由女神泡在水裡那一幕,覺得只不過是個噱頭與戲劇效果。兩年後,當「不願面對的真相」這部環保紀錄片上映,看著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以各式各樣科學數據證明地球正急速暖化,人類不能再忽略這攸關生命存亡的警訊。

造成「全球暖化」、「氣候環境變遷」的原因眾說紛紜,也是目前學術界,甚至是國際政治上爭論不休的議題。但不可諱言,工業革命後,人類生活習性與工具使用的改變,確實為地球增溫貢獻不少。按科學家的研究,在西元20世紀,這一百年間,全球海平面就上升了15公分,極地冰層的融解也正快速發生中。世界各國,尤其是島嶼型的國家,必須更加重視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國土與生態危機。

本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在2007年造訪英國國民信託總部時,發現其十分重視海岸線保護,除以信託方式進行海岸棲地保護外,並以海洋做為許多活動規劃的主題。由於英國為島嶼國家,與海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海岸變遷問題,已成為其組織近年的工作重點。除透過海神海岸線計畫(Neptune Coastline Campaign)積極地進行海岸保護外,並在其信託的海岸線進行工作假期,號召志工參與棲地維護工作。

台灣因為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又不見、消失了什麼呢?

2007年初我們尋覓工作假期施作點時,發現了台南七股潟湖,一個近十年內,海岸線退縮近280公尺的地方。昔日的防風林跌落海底,燈塔也為此向「大後方」撤退。究竟是什麼因素,讓七股海岸不斷下沈退後?

海平面上升、為工業區開發而抽砂、河川上游的攔砂壩、工業港的突堤效應……等等,都有可能,學者專家給不出標準答案,但這樣的狀況已危及七股漁民的生計。海是他們的經濟來源,也是他們的家,必須想想辦法,用行動來減緩海沙流失的速度。這樣下去,連國際保育生物「黑面琵鷺」也會受到影響。

最近幾年,除了生態學家對全球暖化的重視與研究之外,社會學家及社福團體也開始探討與重視「氣候變遷難民」的議題,因為這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更為直接與巨大。氣候改變造成飢荒或是居民被迫遷村,鄉村人民往大城市集中等等問題,在這一兩年特別嚴重,同樣地的情形,也可能發生在七股漁村或是台灣各地。不論是否因為產業結構改變而使年輕人放棄漁業,但現在的狀況是即便想要以捕魚為業,也面臨無魚可補的窘境。

今(2007年)春天,七股植生護沙,成果豐碩「我們需要具體行動,需要志工一起來幫忙!」,在和台南縣七股海岸保護協會討論之後,2007年秋天,我們展開第一次以海岸線保護為主題的工作假期行動,由志工協助護沙,並因應季節的變換與特色,規劃了秋天東北季風來臨前以竹枝攔沙;春天梅雨季節時,種植海邊原生植物固沙。今年春天,植生固沙的工作假期開始前,我們已可看到半年前竹枝攔沙的具體成果,沙丘長高近二公尺。而春天志工們種下的馬鞍藤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存活率,並努力以自然界的力量蔓延護沙中。

對抗全球暖化,節能減碳與種樹是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徑。志工們透過工作假期協助棲地維護,體驗暖化後的環境生態變遷,並實際參與來減緩全球暖化所產生的危害。在工作假期行動中,大家在生活上力行節能減碳原則,吃在地生產的食物,以減少運送食材而產生的二氧化碳。為了要留下沙,我們選擇了最天然的方式,而不是用傳統工程的概念,在海邊投下大量耗能的水泥消波塊。

保存海岸線的生態完整,是志工們參與行動後最大的成就,期待藉由工作假期及志工行動,能讓台灣海岸線的環境問題,獲得更多的重視與行動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