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地在地球各生態系中生產力僅次於熱帶雨林,如此珍貴的寶藏不僅是多樣性生物的棲息地,也具有保水抑洪、調節氣候等重要功能,在氣候變遷全球天災頻仍的今日,天然的溼地成為人類永續發展的重要角色。
近年來,在民間團體與政府大力推廣下,溼地保育逐漸受到各界重視,行政院營建署先是在2006年劃定75處「國家重要溼地」,又將2008年訂為「台灣溼地年」,然而溼地保育的馬拉松卻未因劃定保護區而達陣保育終點,面對社區民眾的歧見、開發經濟上的壓力,與相關法令的配套不足,台灣溼地保育與管理問題的挑戰才正要開始。荒野保護協會、台大生態工程研究中心與台北縣永續發展教育中心等單位,於7月19、20日兩天,特別邀請香港米浦溼地自然保育區、國內學者專家、行政單位及贊助單位一同為溼地的管理問題提供實務意見。
與週邊社區的隔閡
台灣的溼地劃定保育區後,最常遇到的,就是與鄰近地區產業的排斥問題。地主礙於保育法無法善用土地,保育區的野鳥也容易飛過界搞破壞,兩造隔閡日益加深,人鳥大戰,從北到南延燒不完。1984年成立的香港米浦溼地也面臨了同樣的問題,負責社區保育工作的劉兆強走入社區後發現,由於保護區長期與世隔絕,社區民眾對保育區披著很強烈的疏離感,因而無法建立共同目標。於是米浦開始與民眾溝通、磨合,並且利用米浦募款基金獎勵民眾資源善用,和舉辦助養魚蝦活動等。劉兆強也形容,有時去跟村民溝通就被罵一整天,但唯有透過直接互動才能共同理解彼此的想法。
經濟與保育的角力戰
談到週邊開發壓力,米浦自然保護區的培訓部主任李桂嬋拿出一張中國建商的海報,上面斗大字體寫著:「精品套房看米浦水岸風景」,說明經濟開發用地為減少成本,地價便宜的溼地便成為第一首選的窘境國際皆同。沿著保護區的開發工程,築起高樓大廈、農業區,甚至快速道路。洪嘉宏認為,台灣現行的行政效率過於呆板,層層傳遞公文的科層制度難以立即反應問題,應儘速建立公民、建商與政府三方直接的溝通管道,才能避免類似淡北快速道路的事件發生。
台南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院長鄭先祐提出轉換「經濟」觀念的重要性,他指出,生態(ecology)與經濟(economics)在英文為同一字首,如同兄弟般同根而生,應利用教育推廣將「短期財團式的經濟思考」轉換為「完整全面性的永續經濟思考」,他並舉出一些國外綠色企業的例子說明,保育區並非阻礙經濟發展的「絆腳石」,而該將環保當成企業的核心價值,尋求永續發展之道。
政府政策應跟上腳步
然而,民間再多的努力,缺少政策配合,便如同逆水行舟般艱辛。劃定為保育區的溼地,因缺乏管制系統,仍不斷傳出有民眾甚至偶像歌手「誤闖」溼地保育區的負面新聞。行政院營建署市鄉規劃局副局長洪嘉宏現場放映偶像歌手在高美溼地燒鋼琴的MV畫面,形容這是場「溼地的美麗與哀愁」。
他也指出,2002年公佈的《環境基本法第18條》為國內僅有針對溼地保育所制定的相關法律條文。但此法並無具體的執行規定,亦無明確的執法機關,更沒有其他法律可定義溼地。他建議政府儘速制定完善的溼地保育法,並規劃國土整體溼地網路,讓台灣的溼地保育早日走入正軌。並加強宣導保育的永續價值。
會外,主辦單位還在名牌中附贈一塊台灣溼地拼圖,這幅由與會者共同拼湊起的台灣溼地地圖,滿是與會者的簽名,象徵溼地美好的未來需要眾人攜手努力才會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