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環境除了走上街頭抗議,還能怎麼做呢?面臨全球氣候變遷我們該如何面對?蘇花高興建與中華白海豚即將滅絕暗示著什麼?昨(1)日,在「兩岸青年環境佈道師培訓營」中邀請了多名講師為學員解答以上問題。
透過網站傳遞的環境資訊
一開始,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為學員分享如何透過網際網路「建構人與自然的關懷網」。他提到,現今環境問題已是跨國界、跨區域,並舉最近他在澎湖參與兩岸工作坊的經驗,在那,工作坊中國代表在海岸邊發現了來自中國的垃圾,就可說明此現象。
陳瑞賓提到為何成立台灣環境資訊中心,並在網路上發行環境資訊電子報。他認為,台灣與國外的環境認知有所落差,如美國已在2002、2003年開始檢討越野車在山林中奔騰傷害自然一事,但台灣卻是一、二年後才開始討論此事。
他強調,不要被資訊技術迷惑,重要的仍是內容。並認為在網路發達的現代,透過網絡,從事環境教育,使得每個人都有關心環境的可能。
他鼓勵與會學員多去了解其他人的想法,才能由別人的角度看事情,才能擁有討論分享的空間。
應對全球變遷 省思與行動
緊接由中華醫事學院護理事副教授黃煥彰與中國大學生環境組織合作論壇的李立,為學員分享對於氣候變遷的省思與行動。黃煥彰由災害、糧食短缺、物種滅絕等現象提醒與會學員這是我們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並由此反省台灣的產業、能源政策,是不是準備好了?李立則是分享中國的大學如何串聯節能減碳行動,首先調查各大學中的耗能狀況,在基礎調查完成後,搭配合適節能方案,向學校與校內學生提出建議,藉此達成減碳成效。
學員陳正發說,因應氣候變遷我們要從生活中做起,雖然一個人力量看似渺小,只要累積仍可為地球盡一份心力。中國大學生候鷹以太陽能車舉例,認為政府、企業、媒體、人民是這輛車的四個輪子,要共同遠離全球暖化的危機,要四方合作才有可能達成這個目標,並以「條條大路通環保」一同為學員們互勉。
從蘇花高談花蓮新世紀
下午一開始,分享最近火熱的議題──「蘇花高」的案子,並提出眾多替代方案,如鐵路加掛冷凍車廂解決農產運銷問題、有效的農業行銷策略、編列相等建立東部優質生活圈的經費等。
有學員詢問蘇花高嚴重破壞生態,為何政府仍堅持興建呢?鐘寶珠說,因為可以立即達成「建設」的成果。她感嘆地說到,「政府沒有百年大計,只有短視近利。」
中華白海豚消失 代表環境惡化
接下來,由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陳秉亨與學員分享中華白海豚與中部環境破壞的關聯。他提到「一隻海豚之死,預告著台灣未來」,身為海底高級生存者的指標動物中華白海豚都生存不了,代表環境惡化至極,同樣生存在自然界中的人類,是否有可能遭逢相同的命運呢?因此他認為,關心中華白海豚的生存危機,也是關心人類自己的生存。
另外他也分享了參與環境運動的原因,他只希望將來仍有機會與心愛的女生在七股海灘上散步。他勉勵與會青年學員利用大學時期多去參與公共事務,多方面的接觸,除了開拓視野外,也能為關心社會找到一個適合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