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億整治石門水庫 治水功效多大? 官員不敢保證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250億整治石門水庫 治水功效多大? 官員不敢保證

2008年08月06日
本報2008年8月6日台北訊,周肇萱報導

經濟部水利署日前於北區水資源局召開第三次「石門水庫集水區整治評鑑」,政府官員輪番針對各區域整治情形簡報說明,但面對專家學者、地方民眾與環保團體的質詢,顯得無力招架。會勘至大溪地區第4林班地崩塌段時,有專家質疑造價高達800萬擋土牆的功能性,顧問公司康技董事長陳本康意外坦言:「有多少錢做多少事。」令在場人士十分詫異,質疑根本是拿人民的錢開玩笑。

7月31日,由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楊偉甫領隊,會同營建署、林務局、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原民會、專家學者、水患治理監督聯盟及當地民眾等多方召開第三次石門水庫整治評鑑會議。名為評鑑,實際上卻像成果展示;對於評鑑報告中特別提到的生態保育部分細節,空有方法不見執行。例如會中提到施工階段為考量生態影響所擬定的「生態檢核表」,洋洋灑灑一大篇,但當民間團體問到:「目前進度為何?又有哪些單位可以引用?」在場官員全都啞口無言。

會中代表尖石鄉泰雅族鄉民的官大偉也指出,簡報中「民間參與」部分,提到有1萬3000多人次參加,換算石門水庫集水區居民數量,理應每人至少參加過一次,但實際上情況卻不是如此。他也質疑,多次會議下來,石門水庫集水區整治真正最受影響的是當地居民,而當地居民參與決策的機制在哪裡?對此擔任領隊的楊偉甫強調,希望民間團體扮演「協助」政府的角色,而非「監督」。

工程決策過程 民眾只能隔岸觀火?

評鑑首站前往大溪區第4林班地崩塌地工程,由地圖上看不出任何該地與石門水庫集水區相關之處,甚至地點標明在地圖之外。官員則回應,崩塌地距離板新淨水廠不遠,屬於合理工程範圍。但距離1月份第二次評鑑才剛說要興建,當時環保團體與政府單位尚未達到共識,7月份第三次評鑑卻已經開始興建,預定10月30日竣工,目前進度超前14%,依照如此作業方式,評鑑對於民眾主要作用顯然不過是「告知」功能。甚至有專家私下表示,根本就是亂花預算。

水患治理監督聯盟黃修文質疑,國有林班地上的復育為何不能以較自然的方式進行,反而和一般公私有地的治理一樣充滿水泥工程?這種做法是否和林班地的特性完全矛盾,且居住在易坍塌地段的居民是否有遷離的必要?利用八百餘萬的浩大公帑搭建擋土牆,影響生態之外,官員對於擋土牆防止土石流的成效也只以一句「多少錢做多少事」回嘴,不堪用的工程難道要由全民買單?

因地制宜 用對的方法

肩負工程經費預算上限高達250億的石門水庫整治案,援引2004年立法院三讀通過「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工程之浩大難以想像。本工程最初係為解決颱風來襲時,崩落的土石影響水庫水質,造成用水居民無水可用的窘境。但一味地用天價水泥牆擋住土石,在地勢陡峭、雨量集中的台灣,功效又有多大?令人相當懷疑。

黃修文表示,分層取水仍是目前解決水庫濁度上升問題最好的方式,配合下游清淤和水力排砂,依照自然法則,將原本該流入海洋的土石回歸自然,效果可能比在陡峭的河川上游擋住崩落大石更有效率。水患治理監督聯盟林長茂也建議,目前石門水庫集水區一帶山地多以淺根桂竹為主,山坡地上分層更換台灣本土的深根植被,也能達到自然的水土保持效果。

氣候變遷劇烈的今日,若政府不再正視問題,捨本逐末地投注大筆資金攔沙擋土,未來可能不只人民受不了,等到大自然也受不了的時候,恐怕再多金錢也挽回不了無盡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