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的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經歷近30年的經濟飛速發展時期,隨著工業進駐,城市開始與污染密不可分。龐大的自然資源因經濟成長而被過度消耗,加上能源措施失當,中國大陸的環境已在哀嚎。中國大陸政府自己也坦承,幾乎所有大江大河都受到嚴重污染,幾百萬中國大陸人缺乏乾淨飲用水;2006年中國大陸平均每兩天便有一起污染事故報導,整年共有60萬起環境污染投訴,比2005年增加30%。
根據2007年7月3日英國金融時報的報導指出,中國大陸官方與世界銀行合作進行中國大陸近年環境污染調查,發現中國大陸每年因污染而早逝的人口達75萬人。由於該數據過於駭人,中國大陸以「恐引發社會動盪」為由,要求世銀在書面報告中刪除約佔1/3的敏感部分;而被刪除的內容包括嚴重空污每年導致35萬至40萬人早逝、30萬人死於惡劣室內空氣。約6千人死於品質不佳飲用水,而水污染問題大多出現於鄉間。
這份報告更有一份令人心驚的死亡人口分布圖,該圖顯示,死亡密集區幾乎沿著中國大陸西北部煤礦帶分布;無巧不巧,全球污染最嚴重的20大都市中,共有16座位於中國大陸。而世界銀行的數據更指出,將近10億中國大陸人生活在總懸浮顆粒物(註一)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空氣之中。
根據中國大陸國家環保總局所公布的資料更可發現,中國大陸河流近1/4因污染而無法灌溉、全國湖泊約75%水域受顯著污染。而這些水資源的污染,與重化工業以年均18.5%的速度增長不無相關。
中國大陸水利部門的資料指出,因石化行業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明顯,因此在珠江三角地區、長江三角地區,都存在重化工業,甚至連環境敏感區都有分布。目前廢污水排放量已超過80代初的一倍以上、年排廢污水達6百億噸,且80%以上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庫。導致城市水域受污染率90%以上。
駝鳥式的綠色改造
環境污染非一日之寒,中國大陸政府為了舉辦北京奧運,亦採取具體行動以圖降低污染,然實效卻有待觀察。舉例來說,為改善空氣污染,作為2008北京奧運唯一分會場的青島市政府人民政府即實施6大工程,一言以蔽之,即是台灣目前也正積極進行的綠海計畫。
青島市政府除了在沿海基幹林帶造林1.74萬畝,也同時進行平原綠化工程,新造林1444.9萬畝、新建林網52.07萬畝;至於高速公路、國道、省道、鐵路和旅遊沿線,則新建加寬道路綠化帶1556公里、造林6.86萬畝。沿河流兩岸則建設生態經濟林果帶,新造林3.17萬畝。然而造林是否真能達到目標?
今年3月17日,北京開始限車4日,全市機動車分單雙號行駛,預計每天停駛約130萬輛機動車。北京《法制晚報》更透露,北京奧運會前後兩個月,北京部分企業將停産、施工工地也會全面停工,周邊地區如山西、天津、河北、內蒙古也會採取臨時性的控制措施。
為了迎接奧運,北京已把將近200家鋼鐵、水泥、化學、造紙等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污染的工廠拆遷到外地,北京附近近700家煤礦也已被關閉。可以想見,北京在中國大陸如此強力削減空氣污染的作為下勢必有所改進,但奧運之後呢?
國際環保團體曾一再強調:「種樹不是萬靈丹!」可惜所有經濟起飛中的國家一想到降低空氣污染與溫室氣體的方式就是種樹。但種樹卻是亡羊補牢的措施,這種透過政府大力花錢推廣的做法,更隱含著力挺工業開發的思維。
種樹減碳的效果必須取決於氣候、土壤、樹種、樹齡等條件,難以用單一標準衡量;UC-Barckly的Inez Fung教授也認為,氣候變遷讓地球部份地區更加乾燥,樹木極可能來不及將碳固化到原有預測值就因暖化引起的乾旱而枯死。
※本文節錄自《看不見的北京:不同世界 不同夢想 》一書,不適用網站CC授權,如欲轉載請洽玉山社。
※作者部落格: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