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工程應用生態評估流程簡介(上) | 環境資訊中心
生態工程

公共工程應用生態評估流程簡介(上)

2008年09月02日
作者:黃于玻、陳彥樺、蘇維翎(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三芝北投段沿線重要棲地圖台灣雖擁有如此高的生物多樣性,但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極高的地區,因此生態環境面臨諸多開發建設的壓力。在經濟掛帥政治優先的氛圍下,公共工程多未經詳細規 劃及充分討論,尤其是配合政務官任期的工程,以及怕得罪或欲討好選民的工程,常採對生態環境最不友善的方式佈設。例如許多沿溪佈建的道路,直接衝擊濱溪緩 衝林,目的是避免徵收農地,卻往往因此犧牲林地或公有地。亦或水利工程為求施工方便,施工便道對環境的破壞,甚至比主體工程還要嚴重,所謂環境永續與經濟開發並重,若無一套合宜的整合流程,則將只是口號而已。

而過去在未清楚定義生態課題時便施作工程,除對生態造成傷害外,也常導致之後付出更大的成本,例如台北縣政府金山2-3道路即因丹頂鶴造訪而終止計畫,西濱公路鹿港路段亦因鄰近大杓鷸棲息地,以致環評審查一直無法順利通過,使建設成本不斷的增加。許多工程就因為在計畫初期未能掌握生態課題,以致後續都面臨到工程單位與保育團體對立的強大壓力,資源不斷的內耗,無論結果如何,最後都沒有贏家。

可供參考的評估流程 協助施工單位發現生態問題

然而,基層工程單位即使有心將生態評 估納入既有建設推動流程,常也因缺乏工具,而不知從何處下手或從何時進行,因此,在國內尚無生態主管機關,及生態調查資源未能有系統整合的情況下,應提供 工程單位一套在推動工程計畫作業時,可辦理的生態評估流程,以協助工程師了解工程計畫未來可能遭遇的生態課題,並據以擬定「具可執行性功能」的生態調查與 研究工作。

本文所提供生態評估流程(REA),目的是協助工程單位發現生態問題,而非用於解決生態問題。因此REA並非用以取代現有環評或任何具學術基礎的生態調查流程。相反地,REA希望能藉由本流程讓建設單位能在計畫初期,就得以充分了解其對生態的可能影響,判斷主要的生態議題,進而儘早擬定推動對策、修正原來計畫構想、或者對於不明確的議題,提出具功能的生態研究計畫。而一旦發現生態議題嚴重,計畫窒礙難行時,也能據以做出提早放棄的打算,避免資源的浪費。因此,REA評估主要用於生態調查資訊缺乏的地區,藉由一系列的評估程序,反映生態成本(含費用及時間),包括後續在生態議題上可能面對的問題,以及釐清課題所需要的生態調查評估成本,俾便建設單位進行相關決策。

具功能的工程生態評估流程,除能充分反映生態成本與敏感性外,並可直接提供工程師據以利用,將生態保育具體反饋與應用於實際作業上。此外,在操作過程中,藉由生態界(包括當地保育團體及學者)與工程專業者盡早取得充分互動溝通,對未來協調上也較有助益。

本文推荐用之快速生態評估法(Rapid ecological assessment, REA) 係「美國自然保育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 過去二十年來所發展出的生物多樣性調查方法,於1988年首次運用於巴拉圭劃設保護區計畫中;藉由REA發現當地的19種植物社會中,有9種並未在當地任何保護區內出現,以及當地191種鳥類中,有44種鳥類是瀕危物種。並據此提出應劃入保護區的區域範圍及其他生態保育建議,也促使當地保護區的經營管理模 式,調整為以「保護當地的生物多樣性」為主。REA在生物基礎資料貧乏的地區,尤其最能發揮其影響力,因此越來越多國家操作REA,使REA成為重要的生 態保育工具(Sayre et al., 2000)。

生態資料越缺乏,則應儘早引介REA操作

而後美國自然保育協會為方便民間組織、公家單位或學術機關的使用,將此方法編輯成書(書名:Nature in Focus,作者:Roger Sayre等),供各單位在進行生態保育措施時參考。REA與一般生物調查最主要之差異,即在於REA特別注重實用性,與其說REA是一種生態評估法,更貼切的說,REA應是一種評估模式或工具。基於維護生態環境及有效管理的立場(尤其在大面積,過去未有相關生態資料的區域),REA提供了:在有限資源 (包括時間、費用、人力)投入的條件下,讓決策管理單位能夠獲得最實用的生態資訊。

換言之,一個地區生態資料越缺乏,則儘早引介REA操作,越有其必要性及迫切性。要特別注意的,REA不是用於取代既有或傳統的生態或生物調查;相反的,REA可提供生物調查計畫擬定時的重要參考,協助迅速找到生態課題。REA的執行過程有下列十個步驟,簡述如下:

(1) 概念發展

工程單位在作業時,應將生態保護工作納入既有作業流程中,換言之,做出對生態環境較為友善的對策、計畫或決定,乃工程單位不可輕忽的責任。而了解計畫範圍的生態資源,乃工程單位辦理生態作業最前期與重要的工作。唯國內工程部門多未配置生態專業人員,因此工程單位需有「與政府機關、當地居民、科學家、保育團體和其他參與者進行介面整合」的準備,以有效獲取當地生物資訊,同時了解其重要性與特殊性。為提升工程單位的生態素養,投入資源辦理研究計畫、訓練課程、研 討會,並發展機制、程序與技術,乃不可或缺的環節。

此步驟為最先驅的階段,建設機關為了解當地生態資源特色,於招標文件中即應明定:必需辦理生態調查作業,而這些調查作業都要有明確的功能及目標,並可反饋到工程師的規劃設計成果中。

而REA執行初期若經過詳細規劃,將與保育效益成正相關,因此規劃時應了解對當地生態資源的掌握度。REA無法做到毫無遺漏的稀有物種或棲地調查,但具高度 生態威脅的廣大區域或是欠缺生態背景資料的區域,則是REA可以著力的地方,因此應用在山區道路及水土保持等工程時,甚為適宜。

(2) 擬定初步計畫

REA推動者(公部門)需要瞭解地理背景、決定目標、保證資金、合作者或執行者、擬定時程、徵詢科學家、政府和當地人民的加入。REA進行前並需確保資金,找到合作的組織和專家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仔細思考可能合作者的角色、名聲、能力、花費和政治等因素。

本階段是REA執行計畫的前置作業,計畫執行前必須確認有多少資源(時間、經費、技術、人力)能操作REA,邀集關鍵合作單位探討目標,並據以擬定REA執行計畫。

(3) 初步的地景特徵

通透式調查位置選定起始的地景辨識是藉由影像判釋(衛星影像或航照圖)將地景系統分類為植群單位的系統,操作上會以植群或是土地利用覆蓋進行區分,以了解地區的獨特植群型態。將研究區植群進行分類是REA概念的基礎,也是區別REA與其他評估方法的差異。描述植群 類型是必要的,主要的兩個原因:(a)辨識地景層級的生物多樣性,將其標示在地圖上;(b)建立取樣的架構,包括野外的取樣地點。只要初步地描述植群型, 野外工作者便可以判斷詳細的取樣數量和方法。起始的地景判釋也可透過直升機或飛機空拍調查去辨識未知的植群單元,以熟悉地區狀況。

本階段係以圖判搭配現勘為主,將地景系統予以分類,除天然地景外,行政界線(如法定生態敏感區、土地使用類型)牽涉管理面的操作,亦為不可或缺的重要資訊。以三芝北投公路設計為例,利用衛星圖將重要的地景(溪流、山系、森林)及行政界線(陽明山國家公園、關渡自然公園、國有林班地、都市計畫範圍)標示於地景圖上, 有助於了解可能的生態衝突位置及未來須溝通的單位及團體,供道路選線參考。

(4) 規劃工作坊

規劃與訓練的工作坊是REA最重要的部份。藉由合作者的共同討論,針對目標尋求共識,產出工作計畫,分派個別任務、區別責任、建立基準和底線,並據此結論辦理訓練工作坊。規劃與訓練工作坊,也可視需要併同辦理。

規劃工作坊之目的在於REA產出過程,應獲得所有參與者在生態議題上的認同與相互了解。通常為歷次之工作會議(例會)與會勘。生態與工程間的溝通模式應由過去的顧問式或體制外的監督,調整為鑲嵌式的體制內合作,將生態考量直接融入在各項作業面上。

本階段生態專家、生態學界或保育團體應有充分機會與良好介面向非生態專業的成員說明地區生態特色與重要性,協助各工程專業了解生態專業所關切的棲地與物種,同時也是將生態價值判斷納入實際決策的重要場合。

(5) 訓練工作坊

訓練工作坊的內容係辦理相關技術訓練,如繪圖、野外樣區建立、資料收集等,由專業者教導標準化的取樣技術及野外記錄格式。

訓練工作坊為指導取樣技術和使用野外調查記錄格式,包括GPS的使用、取樣、野外工作調查、地圖和影像應用等。參與的REA人員常是執行工作的科學家們,且已經了解如何執行調查。在此情形下,REA訓練工作坊並非嚴格、制式化且高度專一性訓練,而是生態專業間「分享概念與方法、發展田野操作流程」的場合。

訓練工作坊之目的在於產出REA,並對REA提出生態內涵上的說明。以三芝北投公路設計為例,即為歷次專家顧問會議及生態調查團隊之內部協調會議。包括REA圖資繪製標準化、生態調查計畫擬定、生態敏感區位分級及生態熱點確認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