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位水鹿生態攝影師 林軍佐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人物

台灣首位水鹿生態攝影師 林軍佐

2008年09月12日
作者: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台灣首位水鹿生態攝影師林軍佐 (圖片來源:農委會臺灣形象館)你知道嗎?台灣有個男人,每年花上三分之一的時間待在海拔2700公尺上下的山區,整天就只跟著一群水鹿,看著牠們吃草,打架、交配、繁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20出頭的年紀,一路與鹿相伴了近十年歲月,他就是林軍佐,《逐鹿蹤源》的水鹿生態紀錄片攝影師。

2006年6月17日,台灣自製的首部水鹿紀錄片《逐鹿蹤源》正式上映,這部27分鐘的生態紀錄片,在2003至2005年間共花了300天進行拍攝,製片成本高達390萬元。林軍佐指出,除了農委會林務局補助部分經費,其中140萬是由荒野保護協會的250位民眾,每人認捐新台幣6000元,才完成這部珍貴的紀錄影像。

與水鹿的第一次接觸

曾經,台灣是個梅花鹿世居之地,但因過度捕獵與環境變遷,造成1969年梅花鹿在野外絕跡,這也開啟了《逐鹿蹤源》導演劉思沂想要拍攝台灣大型食草動物的想法。而這個想法在劉思沂擔任華梵大學登山社的社團指導教師期間,也影響了工業管理學系學生林軍佐等人,開啟數年記錄水鹿生態的志向。

林軍佐還記得第一次跟著劉思沂上山拍攝水鹿,是在大三的春假。他和同學興致勃勃地跟著劉思沂上奇萊山拍照。回想與水鹿的第一次接觸,林軍佐猶歷歷在目:「我還記得當時是晚上,在山上已紮營了3、4天,剛剛吃完晚餐,突然一隻雄鹿就現身在帳篷前!老實說,第一次看到水鹿,心裡只有個想法:『水鹿好大!』」

原來一般雄鹿的體重達300公斤,身高足足超過2公尺,所以林軍佐一看到水鹿就興奮地拿起照相機拍照,卻因為使用閃光燈,驚嚇了水鹿。後來林軍佐才練習以慢慢靠近的方式,當時離水鹿最近的距離可到4公尺左右。因為這獨特機緣,林軍佐後來就加入劉思沂的水鹿生態拍攝計畫,展開與鹿相伴的悠悠歲月。

逐「水鹿」而拍

為了拍攝水鹿生態,林軍佐常駐2700公尺山區,以嘉明湖、南澳山區一帶為拍攝範圍,每次都要背一個月的伙食、燃料上山,住在國家公園的山屋或是搭帳篷,長達2週到一個月。而為了尋求完整的紀錄畫面,劉思沂與林軍佐設計了2至3個定點,以「遊牧輪耕」的方式,逐「水鹿」而拍。他們發現,合歡山台14甲線公路的開通造成水鹿遷徙路線中斷,合歡山從此不見水鹿蹤跡。

水鹿紀錄的拍攝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守株待兔」,定點式記錄水鹿生活;另一則是背著機器到處跑,特別是以溪谷為主,但拍攝的前提是不被野生動物發現鏡頭。林軍佐最滿意、也最有成就的一個鏡頭,就是雌鹿過溪的畫面,他描述:「一隻雌鹿就這樣,好像設計好了一樣,自己走入鏡頭裡。」就這樣,長達30秒的完整畫面,林軍佐滿意地說,擁有這樣棒的畫面,那一次上山的辛苦,根本就不算什麼了。

萬物有情不寂寥

不過拍攝水鹿的漫長過程,林軍佐因長期獨居山中,有時也會對著水鹿自言自語。或許是移情作用,水鹿對林軍佐似乎產生一些特別情感,像是水鹿通常都是傍晚或入夜後,才會接近工作站的帳篷。但也有些水鹿,連白天的時間也不會離開,像「阿醜」就是其中一隻。

因為阿醜的角斷了,臉比較黑,看起來醜醜的,長得有點滑稽,所以林軍佐就稱牠「阿醜」。他說:「每次我去山上20天,其中15天阿醜都會出現。有一次在回程路上,我已經走了一個小時,穿越一座森林。居然在走出森林後的草坡上,又發現阿醜,感覺那時阿醜正看著我。隔一年再上山,卻發現阿醜的右眼瞎掉了,可能是打鬥時留下的傷口,不過今年就沒再看過阿醜了。」林軍佐有些擔憂地說著阿醜的故事。

未來,林軍佐將繼續第二部水鹿生態的拍攝記錄,同時也將構思台灣生態等拍攝計畫,將台灣多樣的動物生態,全數呈現在世人面前,深刻體驗台灣的生命之美。

※ 本文轉載自行政院農委會「台灣農業形象館」9月專題〈保育特務召集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