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的甲蟲風潮,尤其是鍬形蟲與獨角仙首當其衝,不論是被捕捉回去飼養或是販賣,牠們都遭受極大的人為捕捉壓力,但是這並非是甲蟲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真正的真相絕對令人吃驚。
人為造成的棲地破壞,當然是眾所皆知的生態殺手,但就算是保存完整的森林,還有另一個生態殺手正隨著公路的開發而現身,這個甲蟲的大殺手竟然是「路燈」。
台灣中海拔山區是甲蟲的大本營,許多鍬形蟲、獨角仙、步行蟲,甚至台灣最大的甲蟲長臂金龜,都集中棲息在中海拔山區,但人類為了交通上的便利,開發山區公路的腳步不曾停止,以駕駛人安全為考量的路燈一根根拔地而起,連原本沒有路燈的公路也增添一盞盞路燈,當夜幕低垂時路燈紛紛開啟明亮的燈火,為駕駛者提供明亮清晰的視野,卻也吹起了甲蟲的輓歌。
路燈成為甲蟲大殺手,與甲蟲的「趨光性」有很大的關聯。趨光性是夜行性昆蟲特有的習性,昆蟲出現在地球上的年代遠早於人類,當時不會有人類的路燈出現,明亮的月亮就是黑夜中最天然的燈光,具有趨光性的夜行性昆蟲在月光指引下,紛紛開啟牠們的活動力。雖然趨光性的真正原因仍無法確定,但較可信的推測是昆蟲根據月光指引,動身出發尋找配偶,靠著月光的號召力增加夜行性昆蟲的聚集效果,可以在廣闊的大自然中提高找到配偶的機率,但是路燈的出現卻打破月亮定下的規則。
路燈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具有趨光性的甲蟲與各類昆蟲,不具趨光性的昆蟲倒是影響不大。路燈殺手也有分等級的,白色的水銀路燈是最大的殺手,黃色的暖色調路燈則是小殺手,只要遇到沒有月光與星光的日子,帶點薄薄霧氣會更增加效果,路燈就取代了月亮與星星的角色,將趨光性的甲蟲聚集在路燈下。
這些甲蟲多半停在路燈燈桿與路燈旁地面,久久不肯離去,最後的結果不是淪為車輪下亡魂,不然就是成為清晨鳥兒們免費的甲蟲大餐。受路燈燈光驅使前來的趨光性甲蟲,可能還沒完成傳宗接代的重大任務,就結束牠們短暫的生命,久而久之,路燈旁的原始森林中所孕育的甲蟲數量將一年不如一年,因為這些甲蟲就算不被捕蟲人捉走,大概也活不過隔天的中午。
其實台灣有許多山區道路來往車輛稀少,根本沒有必要設置路燈,不僅浪費資源,還成為自然生態的殺手;如果已設置路燈,亡羊補牢之計就是將接近白晝顏色的水銀燈泡,換為昏黃色調的低色溫燈泡,可以稍稍降低趨光性甲蟲的趨光行為。
每當在路燈旁看到甲蟲破碎的屍體,就知道森林裡又少了一隻美麗的甲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