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營造:大地動人的故事 | 環境資訊中心
李永展

社區營造:大地動人的故事

2004年06月23日
作者:李永展(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

報載台灣的房地產景氣又回春了,各地都可看到動輒上億元的大坪數豪宅推案,這些豪宅大戶幾乎都標榜24小時保全,儼然成為「迷你警察國家」;另一方面,某家房屋仲介公司推出「社區一家贊助計畫」,將以5年為期,投入新台幣1億元作為社區活動贊助之用。



這兩個相當矛盾的房地產現象,其實呼應了「社會就寫在這個大地上」的說法。這個大地不時與我們對話,如果我們願意在腳踩的大地上譜出一篇篇「社區營造」的動人故事,那麼我們就有可能營造出「生命共同體」的美麗家園;反過來,如果我們標榜的是「自掃門前雪」的「銅牆鐵壁社區」,那我們只會塑造出老死不相往來的「熟悉陌生人」社會。如何找尋動人的故事,或許就是社區營造的起始點。



關照自己並尊重他人



隨著政治解嚴、總統民選,台灣雖已號稱民主國家,但民主亂象仍層出不窮,原因即在於台灣民主的基底薄弱,公民意識與公民社會尚未成熟,以至於雖有民主之形式,卻無民主之實質。有鑑於此,近年來許多人致力推動社會深層扎根的工作,而社區營造即是在這樣的思考下所形成的新一波民主改造工程,因為社區營造的基本內涵就是希望能夠建立一個具有活力的「有機社區」,不僅在影響生活的決策中,成員之間有廣泛的參與,並且作為一個整體而言,必須對其成員負責,更重要的是這個責任包括對這些成員中不同個體的尊重。



然而這樣的想法似乎與社會的集體意識有著相當嚴重的斷層,尤其在非政治性的公眾領域中尤為顯著,因為民主被狹隘的限定在政治領域,卻忽略了民主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社區營造的社區不僅是空間意涵的,更是人際網絡的,亦即如何將「自在的」(in itself)社區,轉化為「自為的」(for itself)社區,而所謂「自為的」社區,就是一個價值繫乎於關係(relations)而非物質的社會:一個關照自己並尊重他人的有機組成。



發揮內心深處的良知



《美國視野》(The American Prospect)雜誌的創辦人Robert B. Reich曾指出:「一個國家真正的技術資產,在於其公民解決複雜的未來問題之能力。」這些公民對於公民社會的知識、能力和貢獻(而非傳統的技術和資本),決定一個國家的進步與否,因此,對社會亂象的重要政治回應之一便是社會改造。社會改造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更是一個典範移轉的過程,我們需要新的典範來支撐社會的成長運轉,而這個典範的起始點正在於人的改造,以及社區的營造。



德國哲學家康德的墓誌銘寫著:「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讓我的心靈充滿了崇敬及源源不絕、日益滋長的仰慕之心。」心中的道德法則就是人內心良知的那把尺,也是社區營造的精髓。如果所有人民都能發揮內心深處的良知,同時把我們對物質生活的關注力以及改進物質生活的能力,轉化成為改進非物質生活的一種社會力量,那麼台灣的社區才能營造成功,社會才能深層扎根,政治亂象才會消弭於無形。讓我們現在就開始改造自己、營造社區,然後一起為美麗寶島寫下一篇篇動人的故事。


本文同步刊登於《中國時報》2004年6月20日第4版「名家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