捲葉象鼻蟲製作幼蟲搖籃、鬼豔鍬形蟲揮舞著大顎爭奪老婆……這些有趣的生態行為都發生在完全自然的野外環境,如果是家中飼養的甲蟲,絕對不會有如此精彩的演出!
保育類甲蟲彩虹叩頭蟲
想像一下,如果每一年可以帶著自己的小孩或親朋好友,到野外去看看棕長頸捲葉象鼻蟲是否又在同一棵山桂花上做搖籃,晚上的路燈又有那些鍬形蟲來報到,今年的扁鍬形蟲大顎有沒有比較長,綠竹園內的筍龜今年會在幾月現身?用自然觀察的方式去親近甲蟲,減少不必要的捕捉與飼養,如此甲蟲的族群才會長長久久,陪伴我們的子孫一同成長。
但對於鑽研甲蟲分類、生活史研究的專家學者來說,採集工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將甲蟲帶回研究室,有助於仔細研究甲蟲的生理特徵與基因的鑑定。適度的採集對甲蟲的野外族群影響並不大,對學術研究上的發展卻有相當大的助益。
保育類甲蟲霧社血斑天牛
1861年英國人史溫侯來台灣採集各種野生動物,同時也包括甲蟲在內的各類昆蟲,開啟了台灣甲蟲採集的大門,爾後台灣為日本人所殖民,日本昆蟲學家更是源源不絕到台灣採集各類昆蟲與甲蟲,由於台灣與日本昆蟲相接近,到今天仍有許多日本昆蟲學者指定來台灣採集甲蟲,台灣甲蟲的研究資料在一百多年來的努力下,由各國家昆蟲學者慢慢建立起今天的基礎。
除了昆蟲專家學者之外,業餘的甲蟲愛好者也以採集昆蟲為興趣,他們對甲蟲的濃厚興趣,認真與瘋狂的態度有時更勝於專家學者,但相信大多數業餘的甲蟲愛好者,絕對是遵守採集上的遊戲規則。
這時採集倫理就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這無關乎器材好壞與技術優劣,採集者如果毫無節制的採集,破壞大自然與採集數量上的平衡,甲蟲終究會在台灣島消失。其實台灣已經有幾種鍬形蟲,數量正逐年減少中。這只是冰山的一角,如果採集者都能遵守採集倫理,在棲地不被破壞的條件下,相信甲蟲的數量可以年年維持穩定狀態。
特有種台灣鹿角鍬形蟲
建議採集時請確實遵守下列原則:一、保育類不捉。二、避免同一種甲蟲採集過多隻數。三、雌性甲蟲儘量不捉。四、避免破壞幼蟲棲地。
當飼養的甲蟲壽終正寢,或是路燈下撿拾到死亡的甲蟲屍體,通常可製成標本,或是裝在夾鍊袋收藏,並在標籤上註明採集地點、採集時間、採集者姓名等資料,製作採集標籤絕對有其必要,也讓死亡的甲蟲,在學術研究上還可以貢獻最後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