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921大地震,重創台灣,改變了土地,也為土地上的人及自然生態帶來劇烈變化。來自對岸的10位環保NGO代表,昨天(12日)走訪地震當時受創最嚴重的南投地區,找尋不同的社區重建故事。面對甫經驗四川大地震之痛的中國環團人士,三處不同的災後重建社區的在地NGO和社區居民無不異口同聲表示:「921對我們來說,是危機,也是轉機。」
地震帶給人們的改變,除了家園及生計的毀壞,在社區重建的過程中,也為在地人提供新的發展契機。原本的弱勢群體如原住民、老人及消頹中的老社區,也都重新找到新的生命型態。
邵族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巴努‧佳巴暮暮即表示,震災重創日月潭觀光,族人生計出現極大缺口。在社區重建的過程中,族人集體蓋屋勞作,重新找回昔日的部落意識,且有了各界的挹注,「乾脆一不做二不休,趁機重整邵族文化!」多年下來,邵族文化發展協會陸續推動邵族正名、邵語普及、還我土地等多重運動,「我們希望透過族人自治,找回族人共有共享、共生共榮的傳統,為僅有的600多位族人打造庇護堡壘。」巴努‧佳巴暮暮為中國環團代表熱切道出社區重建的深遠計畫,也自豪表示在現有體制局限下,透過不斷堅持和奮鬥,邵族人正在為世人展現一種新的經濟、社會體制和文化重建的範例。
921為邵族帶來文化及族群命脈維繋的契機。對於一些流離失所的老人,則刺激了他們重新看待自我生命價值。菩提長青村從災變初期「為老人提供一張暖床、一餐熱飯」的單純發願,到後來對老人長期收容,村長陳芳姿極力強調這個由組合屋搭蓋出來的老人社區,「不是用金錢,而是愛心堆積出來的。」各界支援加上長青老人服務協會提倡「老有所用」,給予老人輔導及鼓勵,長青村數十位老人家從災變後的自怨自艾中站起,自助人助,學會透過自己的力量,一點一滴將組合屋改造為花木扶疏的綠房子。9年了,他們有了自種的有機菜園,還賣起感恩咖啡及跳蚤市場,開起陶藝展。地震改變了老人的生活,同時也為他們帶來新生命。
中國環團代表透過翻譯,與不會說國語的老人家閒話家常,陪伴老人散步、餵鴨、逗狗、修剪花木,從老人家親切開朗的笑容中,眾人體會到社區再造的精神,不過就是在實現適合人居的伊甸園。這些在地震中心靈與生活俱創的居民,正用自己巨大的生命轉折,為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土地的關係,提供了新的演繹。
在桃米社區,中國環團接觸到的,即是另一項結合生態和土地情感的桃花源建造故事。原有老齡化、產業沒落、人口外移問題的桃米社區,看到因地震受傷破碎的土地,決定號召居民共同孕育家園的山與水,有的學習生態導覽,有的加入勞動,有的開始有機種植、有的負責空間打造……從青蛙生態復育為起點,原本的傳統農業聚落逐漸發展成「桃米生態村」,創造出數十倍於傳統種植業的經濟產值。負責接待這次NGO「陸客團」的綠園民宿的老闆邱富添朗朗笑道:「青蛙才是這裡的主人。」因為青蛙回來了,健康的生態回來了,年輕人回來了,傳統山村因此有了新的出路和生機。
晚間邱添富為中國NGO代表團進行夜觀導覽,清風徐徐的秋夜,眾人驚艷於桃米的豐富蛙類生態,連日行程的疲憊盡失,在笑語不斷中,分享著一日下來見證不同的地震災區重建故事的心得,大家均開心表示,實地走入各個生機盎然的社區,雖已難想見當時的土地及人心的裂痕,但在地居民為家鄉生態努力奮鬥的理想和熱情,最讓人深深感動。
阿拉善盟See生態協會副祕書長鄧儀分享,「兩岸政經背景不同,上演的故事也不一樣,成功模式是無法複製、移轉的,只能參考。」但台灣的社區重建,已透過實踐,有了不錯的成績,這將有助於中國NGO從中汲取創意,並找到鼓舞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