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大學生工作營」台灣之行有感 (下)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兩岸大學生工作營」台灣之行有感 (下)

2008年10月16日
作者:葵麗(中國綠色學生組織網總協調、GreenSOS負責人)

六、關於地震重建

這個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從這次交流中,作為一個學生機構的負責人,受寵若驚!我們有兩天的行程是關於地震重建的,而且明顯感覺,這樣的日程似乎是為我一個人開的(目前在長期做災後重建工作的只有我一個)。隨後,他們還給我們捐贈了錢和關於重建方面的書。我深刻的感覺我是帶著大家的期望回到四川,開始這一年的重建工作。

作為兩岸交流,在四川地震災後重建的合作方面還很多。其中,青年交流就是最大的一塊,交流的內容可以包括:環境教育,心理輔導,團隊建設等。台灣的青年團隊甚至可以到四川來,親自感受四川在進行災後重建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以及成效。

作為災後重建的一些點子,有以下幾點是可以供大陸地區的支援災後重建的NGO來努力的,我相信其實很多NGO都已經想到了一些點子,只是沒有付出行動或者在等待時機,無論如何,寫出來供大家參考:

(一)各種技能培訓:

有技能就可能有可以賺錢的方法,有了錢才可能談自身重建。特別在現在這個時期,很多人都想到外面去找工作,回來蓋房子,如果這個時候開始對他們進行技能培訓,同時,再幫他們打開市場,讓他們的物品能夠銷售出去,就是對村民最大的幫助。各種技能培訓很多,常規的農技培訓之外,更應該加強傳統手工或者其他小手藝方面的培訓。可以讓村民在農閒之時也可以為家裡增加點收入。其中培養導覽人才,這個是對於一些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的農村可以使用的。培養村裡的一些導覽人才,進行生態旅遊方面的訓練,可以很大程度的培養村民對自己居住地的自豪感,讓他們去瞭解這個村的過去,現在,以及促使他們對這個村來的展望。

(二)各種協會建立:

這個跟晏陽初和鄉建中心的理念有一點像。協會的建立可以加強村民之間的凝聚力,同時也可以以一種統一的形象對外宣傳,可以壯大自身實力。在技能培訓時,結合組建一些農民協會,效果會很不錯。在台灣的桃米生態村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農民協會,其中媽媽協會的概念很新,就是組織媽媽到廚房裡面工作,做廚藝方面的培訓。當有一些比較大的團到村裡面來的時候,媽媽協會的成員就可以給大家展示各種村裡的小菜。跟四川成規模之後的農家樂很像。

(三)大學生工作坊(大學生返鄉工作坊):

這個是可以由一些學生團體來完成的。地震的時候,很多大學生都在外地上學。現在,有這麼多外地的青年到他們的家鄉來幫助重建,他們才是最應該返鄉服務的。組織當地的大學生返鄉服務似乎是對多方有益的事情,一方面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家鄉自豪感,另外一方面可以減輕各個機構召集遠端志願者的負擔,同時,當地人是最懂當地的。大學生返鄉工作可以解決多方的問題。大學生返鄉可以幫助村民建一些小型設施,可以為當地增添綠色圖書,可以為當地做一些簡單的技能培訓。

(四)大朋友帶小朋友:

通過GreenSOS暑假的活動,我們已經在一些地方跟當地的板房學校的校長有聯繫。我們可以讓我們的大朋友帶著小朋友,到災區去跟當地的小朋友一起做遊戲,一起學習,同時給板房學校的小朋友帶去環境友好的理念。增進瞭解雙方的同時,還可以提高雙邊小朋友的環境意識。

總之,這次台灣之行受益匪淺,不管是對個人還是對機構,期待跟台灣方的進一步學習和交流。現在,我是背負著使命回來的,先做好手上的工作,是對這次交流最大的回饋。(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