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專家會議有3共識 檢驗標準是否改?衛署低調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三聚氰胺專家會議有3共識 檢驗標準是否改?衛署低調

2008年10月17日
摘錄自2008年10月16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衛生署今明兩天在台北舉辦「三聚氰胺食品污染管制措施國際專家會議」,共計有4國、5位代表出席,首日會議三項重點共識今天晚間出爐,包括「應著重源頭管理、從食品安全履歷追蹤、以及建立監察制度與國際討論」;至於國內三聚氰胺檢驗標準是否會再改?衛生署副署長宋晏仁並無正面回應,只強調「完全以專家學者的意見,做為唯一依據」。

為了讓三聚氰胺的管理規範與國際接軌,衛生署16、17日兩天舉行「三聚氰胺食品污染管制措施國際專家會議」,邀請到乳品大國紐西蘭2位專家,以及法國、比利時與澳洲各一位專家,共計4國、5位代表。美國FDA並無代表來台,會議第一天晚間會以視訊會議方式,和在台的國際專家交流。

會議主持人、台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孫寶年表示,16日下午國際專家會議討論後,針對三聚氰胺的管理,初步有幾項重要結論共識,包括「應著重源頭管理」防止摻偽、「從食品安全履歷追蹤」確保安全、以及「建立監察制度、遇到問題可與國際討論」等三點。

孫寶年舉出,例如澳洲採取紅外線方法檢測蛋白質方法,就可以分辨出三聚氰胺產品是摻偽或是環境背景質,法國則舉出,三聚氰胺毒性不高,其實與肉毒桿菌差不多,至於嬰兒奶粉管控部份,由於乳品是寶寶唯一食物來源,容易超過耐受量,專家們共識認為,把關應該要更加嚴格。

至於國內三聚氰胺管理標準是否在國際專家會議之後,有所改變?衛生署副署長宋晏仁並沒有正面回答,只強調,衛生署是以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為立場,「完全以專家學者的意見,最為唯一依據」,留給外界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