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角七號到台灣本土兵馬俑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從海角七號到台灣本土兵馬俑

2008年10月19日
作者: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名譽理事長)

電影號稱八大藝術,是集文學、繪畫、音樂、舞蹈、雕塑、建築與戲劇為一體的藝術媒介,在現今主流的商業消費市場裏,電影的確也引領著時尚與趨勢的走向。

「海角七號」電影非常賣座,大概也是近年來國片首度票房超過億元的影片,這同時也帶動了國內外觀光客到恒春與墾丁海岸的觀光熱潮,就像前一陣子的「練習曲」電影掀起了台灣騎自行車環島旅行的風潮一樣。

很多民眾是因為看了這些電影才發現:「原來台灣這麼漂亮!」其實,台灣是可以更漂亮的,只可惜大部份的台灣人都塞在都市裏,每天只在住家與辦公室之間移動,很少仔細看看我們所住的這個地方。

台灣是一個海島。但是絕大部份住在台灣的民眾,沒有機會感覺到海,體會到海洋的存在。

台灣在解除戒嚴之前,台灣的海岸是禁區,嚴禁人民接近。解除戒嚴之後,海岸沒有受到重視,短短不到20年台灣的海岸就在我們的忽略中被催殘殆盡。

西海岸從北到南,幾乎被海堤及河口堤防給圍堵,這些堤防設計又經常缺乏親水性的景觀考量,於是成了新的萬里長城;東海岸全都是巨大的消波塊,重重屏障,隔絕了人與海的親近。

台灣豐富且多樣化的海岸線快速淪陷,除了海堤、垃圾、公路,就是各種的「重大建設」:核能發電廠、火力發電廠、垃圾掩埋場、廢水處理場、工業區、新生地……。

我們常號稱台灣是個寶島,但是這些年來大量的海埔地、海港、海岸公路不斷建設,也丟下大量的消波塊,護堤,造成如同「監獄台灣」般的水泥圍牆,台灣寶島變成了台灣「堡」島。

專家學者不斷呼籲,珊瑚礁、紅樹林等自然海岸才是人類對抗天災最好的屏障,除了省下人民的納稅錢,又可以讓民眾親近海洋,認識海洋,這也是重新找回海洋文化最基本的條件啊!

前些年曾經專程到花蓮七星潭海岸附近,看正在施工中的消波塊。

一般海岸線丟的消坡塊是直接擺置在海邊最邊邊,也就是海浪打得到的地方,顧名思義,是希望波浪打在這巨大的水泥塊上,消除波浪直接對海灘沙石的侵蝕。但是,非常奇怪的,七星潭海邊丟的消波塊離岸邊近百公尺,而且挖了長長的壕溝,把消波塊埋在沙裡,看照片你會彷彿是在看挖掘中的兵馬俑。

不知道這是什麼理論。左看右看,也請教了專家,沒人知道這是那位天才想出來的,也想不出這樣設計施工會有任何功用。

況且,這段沙岸的浪潮基本上沒有侵蝕的記錄,也沒有對道路、民宅造成任何危險的可能(這附近離岸數百公尺之內根本沒有民宅,也不該有民宅)。

不管怎麼看,都沒有丟消波塊的必要,何況全世界的專家已公告丟消波塊對防止海岸侵蝕是沒有幫助的。

我在那裡走來走去,想到的唯一功能就是「消化預算」……像這種不必要的工程卻不斷的在做,難免會讓人合理懷疑是否有不為人知的利益在裡頭了。

當然,在書面資料上,可以振振有詞且冠冕堂皇的說:「保護國土」「維護民眾生命安全」,可以說是治山防洪,可以說是重要基礎建設。若你沒到現場去,很難以書面或工程資料判斷那些是必須的那些又是不必要的工程。

而且更麻煩的是,在一定金額或一定規模之下,所謂地方建設是地方政府或地方工程單位的權責,上級單位是看不到也管不到的。因此,若規定一千萬以上的工程要報到中央機關,那麼施工的工程一定分成8、9百萬一小段一段做,若是道路工程300公尺以上要做環境影響評估,那麼施工的路段一定是297公尺,然後一段做完再發包下一段,全長就算是數十公里,也完全不用報到上級單位,也規避了所有監督機制。不要認為這些是開玩笑,令人難過的是,在臺灣,這真的是普遍存在的事實。

每當看到原本古樸的寺廟因為重新裝潢而塗上大紅俗氣的油漆,或是豐富動人的天然野溪被糊上三面水泥成了水溝,或者美麗潔淨的海灘卻矗立著醜陋的消波塊……我就會想起天方夜譚裏阿拉丁神燈的故事,我們是否不斷犯著把舊神燈換成新油燈的錯誤?

這種情況,台灣本島固然屢見不鮮,但是在台灣離島更是嚴重。

許多朋友休假常常會到珀琉或夏威夷、菲律賓的小島渡假,但是大家或許忘了台灣也有美如海上珍珠般的離島,不管是東邊的蘭嶼綠島,西邊的澎湖群島,西北邊的金門馬祖列島,原本都是非常漂亮且具有特色的地方。

可是,這些年在大量建設投入之下,往往因為沒有全盤規劃只求快速消化預算的作法下,總是不斷有著傖俗平凡的新油燈換走了神奇珍貴的舊油燈的遺憾!

※ 本文轉載自李偉文部落格,同步刊登於《有機誌》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