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戰爭與和平:水源區的保固與維護措施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水源戰爭與和平:水源區的保固與維護措施

2008年11月29日
作者: 陳瑞賓(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

談到水,總不免讓我想到台灣水土保持的惡化,以及政府不斷假借種種理由蓋水庫,但實際上確實在供應像台塑等工業。尤其是最近讀完吳音寧小姐寫的《江湖在那裡》,讀到台灣政府和這些工業或大企業如何一步一步假借政策來剝削農民的歷史。在我還斤斤計較三把50元的青菜的時候,扣掉農藥、肥料、運費、工錢...等之後,種菜的阿婆賺的錢可能連看場電影都不夠,一想到這裡,頓時腦中就塞滿了各種情緒,實在不知道該再怎麼談下去。

其實,這樣子的剝削在我們知道與不知道之間一直存在。因為,從資本主義的買賣觀點來看,供應量越大的,越多人能做的事,自然就會越不值錢。也就是說,有人願意賣三把青菜50元的時候,除非有特別的因素或考量,我不會花50元去買把青菜。所以,在貨不只可比三家的情況下,廣大的農民自然成為削價求售的一方。對照現在的中小企業、勞工或是所謂的一般受薪階層,在全球化、引進外勞的情況下,也逐漸淪落到農民的情境。例如我在高科技公司上班的同學,收入硬是比同期不同行的人高,銀行捧著錢拜託他們來借錢,所收的利息竟然比我有房子抵押的優惠房貸利率還低!更不要提到因為一時窘境淪落為卡債的朋友,甚至得面臨20%的合法高利貸的命運。電視上大吹特吹的減稅?永遠輪不到我們這些「為數眾多」的受薪階級,那不過是給有錢有家產的人合法節稅的理由罷了。

談這些跟水源有什麼關係?

因為,水源戰爭表面上看來似乎是水不夠了,未來會因為缺水而引發戰爭!事實上,在為了生存而戰的本質裡,更應被重視的是「公平正義」的社會價值。估且不論農業用水被政府用種種休耕或其他的名義剝奪,轉移給工業使用。尋常老百姓每天的民生用水,竟然比靠著這些水來賺錢的工業用水還貴!結果,污染了我們寶貴水源之後,換來的是,三十年前高雄就沒人敢喝自來水,現在幾乎所有人要不是買水喝,就是在家裡裝了各種濾水器。只要到便利商店看看,即便石油漲了好幾倍,但是一公升水的價格仍不輸漂洋過海而來,經過種種提煉、加工後的汽油!換句話說,我們為了要喝到乾淨的水,付出的代價,大半來自於我們污染水源的結果。雖然每個人直接或間接都有份,但更大的禍首都來自於工業的污染。

例如在台南的台鹼安順廠自1942年開始運轉到1982年止,所排出的有毒廢棄物包含汞、戴奧辛...等難以計數,在中油與中石化刻意隱瞞的結果下,造成了鄰近區域的高度污染。即便經過停廠20多年後,台南社大在2004年10月間委請成功大學幫台鹼安順廠旁的一位老婦人進行檢測,結果血液中戴奧辛濃度竟高達308.553 pg.I-TEQ/g脂質(pg=皮克,為一兆分之一克;I-TEQ為國際毒性當量;根據環保署的檢測資料,我國焚化爐周邊居民的血液中戴奧辛濃度平均值範圍為14-24 pg I-TEQ/g脂質),不僅是台灣目前所測出的最高值,還同時刷新了世界紀錄。在經過多方奔走和努力之後,政府在5年內投入了13億,進行污染的清理和醫療的照護,即將於明年截止,至今仍無法完全清理,倖存的居民仍然要面對渾身的病痛。每當環保人士大聲疾呼的時候,經濟發展不僅佔了上風,無辜且弱勢的受害者卻可能就是你我,即便逃的過一時,最終仍然是你我一起買單,或債留子孫。

或許各位覺得20多年前的事,我們很難苛責,那麼,我們來看看最近10年是否有比較進步?

2004年的颱風,不僅癱瘓了石門水庫,在全台各地造成大大小小的水災之後。隔年(2005年)民進黨執政的行政團隊提出了8年800億的治水預算,但在歷經民進黨和國民黨的角力之後,理應站在監督預算的立法院,卻轉而要求,一舉通過了1410億的預算,也就是不分男女老少,每個人都要分攤
6100元左右。

只要對於預算略有概念的人都不難了解,一般提預算多少都是抱著要被刪的想法,或是略為浮報,或是在面臨預算不足的情況下,刪除部份不那麼重要的工作項目。但是,治水預算為何不減,反而一舉增加將近快一倍?難道真有那麼多工程需要做嗎?

讀者或許會覺得奇怪,關心環境的人,對於政府願意編列這麼高的預算來改善環境的品質,減少水患的發生,理應全力支持,為何反而用負面的態度在看待這件事呢?

部份原因來自於台灣治水的方式,從30年前至今,除了水泥用量越來越多之外,仍然沒有多大的改變。例如12年前我還在中研院當助理,參與基隆河生態調查的計畫時,執行到一半,就遭遇到基隆河五堵河段施工,將整個河床全數鋪上水泥的工程,所有的底棲生物和魚蝦蟹類消失殆盡的狀況。為此,我曾行文給台北縣政府,參與現勘說明會。會中,水利單位的承辦人員說明工程是為了沿岸居民的安全。除了河岸兩旁鋪設水泥堤防,為避免流水沖刷,侵襲堤防底部,還要將整個河床鋪上水泥來強化整個堤防。承辦人員略表無奈的說明,這樣子的工法和計畫源自於省政府年代,由下游逐步往中上游蓋。因為,傳統水利工程的目標,就是希望河道是「可控制」、「可預測」的,因此,才會將整個河道全數水泥化,變成大型的排水溝。這也就是流行至今的「野溪整治」的做法,只是在生態工法的要求下,試著用蛇籠或碶石來改善原本的水泥鋪面,但本質上仍未改變。

環保團體最擔心的,莫過於為了消化這遠超行政團隊所預期治水預算,各式各樣不需要的工程,以各種名義出現在台灣各個角落裡。因此,從2006年起,以議題結盟的方式,包含自然步道協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荒野保護協會、環境資訊協會、南港社大、基隆社大...等,合組水患治理監督聯盟。在資源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大家仍然盡可能參與各種大大小小的會議,也到各個規劃或工程現場去參與會勘。

2007年,在面對各種工程術語及專業對話之間,逐漸找到對話的機制和空間,成功的達到要求相關單位將各項工程規劃公開。我們才發現原本的擔心和聽到的許多問題,都並非空穴來風。在會勘時,我們看到深入山區的施工便道開的比要整治的水路、河道還寬,嚴重的破壞週邊的水土保持,加重了土石流的危機。更不可思議的是在「馬美地區」的整治工程,短短318公尺左右,名不見經傳的小溪,竟然要蓋19座潛壩、24座固床工、2座淨水池,平均7公尺就有一個工程設施。(詳情請參見水患治理監督聯盟

在聯盟成員梁蔭民先生積極參與相關會議,並提出質疑後,於2008年4月3日進行變更設計說明會,原本工程區域由300公尺減為100公尺,潛壩減為2座,跌水7座,固床工8座,工程費由2,000多萬減少為約800萬。這樣子的成果,我們並不滿意,但已經為我們納稅人省下1200萬,也為我們的環境減少了許多的破壞。

但是,對於石門水庫上游寶里苦溪、匹亞溪、百歡溪支流以及鐵立庫溪等整治工程,聯盟亦投入相當多的心力,但受限於人力和資源的困頓,成果不一。尤其是已發包的工程,猶如面對猛虎出柙,難以阻擋,僅能在工法上要求盡量減少對環境的衝擊。針對南二支流的工程會勘,再度與水保局發生強烈的爭議,近日會勘才在水利署副署長楊偉甫的支持下將全部工程暫停下來。

除了北部環保團體就近針對石門水庫上游整治工程進行監督外,其他地區如美濃運用社區大學,邀請民眾實地走訪和紀錄美濃地區淹水狀況後,運用地理資訊系統(GIS),繪製淹水地圖,提出民間版本的治水方案,足足比官方版本節省數千萬,也遠比探勘個兩三次,就擬出的官方計畫更為可靠。其他團體亦針對曹公圳、鳳山溪、後勁溪、雙溪...等提出不同的整治意見。

許多打著治水名義的水利工程,在全台各地出現,而且逐漸往人跡罕見的山裡走去,由於缺乏一個較健全的評估機制,導致工程人員間出現一種聲音,被環保團體監督純屬運氣不好,最好是在深山沒人看到的地方,就不會有這些問題。即便是理應遵守法規的政府單位,也經常抱著這種心態。例如受到環保人士大力反對的湖山水庫,在政府強力運作和部份學者教授的配合下,打著在施工過程中會嚴守環保措施...等各種理由而通過。但仍未按照「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的承諾,在施工過程中避免大面積的土地裸露。在前幾天才遭到環保署以違反《環境影響評估法》17條規定,裁處新台幣50萬元,並命令限期改善。但是,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的回覆卻是環保署要求太嚴,希望能從寬處理。

在這麼多不良的案例當中,並不代表我們對水利單位及相關人員的全盤否定,例如現任水利署副署長楊偉甫等,即是少見願意站在環境保育的角度來思考水利工程的決策者,還有許多水利人員念茲在茲,或直接或間接的參與及協助水源保護的工作。但是,我們更希望建立制度,在評估與規劃的過程當中,能夠加入生態評估的流程,而這也才符合生態工法的精神,才是真正落實永續發展的行動。

為了保護我們的水源,從根解決水患的問題。眾多民間團體與人士,利用下班和假日的時間,尋求學者專家的協助,閱讀專業書籍。從質疑到提出替代方案,過程之辛苦,和靠著工程規劃或施工維生的產官學等,不可相提並論。在水患治理監督聯盟的努力下,不只已經具體的為國家節省了數千萬元不必要的支出,為我們減少了子孫債,並以行動守護我們的山林和水源。我們歡迎年輕的學生以及退休的銀髮族加入這個行列,借重您的經驗與熱情,共同參與監督的工作;期待同樣關心這塊土地的你,為台灣的水源地、山林而奉獻,為子孫真正的積功德!

※ 本文同步刊登於水患治理監督聯盟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