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瓦拉米古道 那段迴盪在山林裡的抗日史詩(上) | 環境資訊中心
走山的人

走進瓦拉米古道 那段迴盪在山林裡的抗日史詩(上)

2008年12月25日
作者:阿紫

戰死之碑。圖片提供:阿紫
戰死之碑

大正三年,西元1914年,日本人強勢地搜繳布農人賴以維生的槍枝,終於擦出了憤怒之火……

為了收繳槍枝,警察嚴刑拷打喀西帕南社的頭目,族人群情激憤。

大正四年,西元1915年,5月12日的下午5點……

近百名布農族壯丁悄悄包圍了喀西帕南駐在所,他們切斷電話線,一舉馘首了10名日本警察,並縱火燒毀屋舍,史稱「喀西帕南事件」。

我行走至此,彷彿聽到了蕃刀出鞘的嘎擦聲與此起彼落的步槍聲響,一絲硝煙、一抹血腥……

為您發表「走山的人」第八季的第13篇文章:八通關東段──瓦拉米古道(上)。

蕨之路。圖片提供:阿紫。
蕨之路

東段史詩

八通關越嶺警備道,西元1919年由日本警察率領日籍技工及台籍、原住民工人所組成的工程隊動工興建,於1921年3月31日全線貫通。

西起楠仔腳萬(今南投縣信義鄉久美村),經東埔後繞行陳有蘭溪北岸,經八通關草原,越過中央山脈大水窟池後,蜿蜒在拉庫拉庫溪兩岸,穿越大分、伊霍霍爾、喀西帕南、卓麓,抵達花蓮玉里,全長共124.6公里。

而其中古道的瓦拉米駐在所至南安這段,即今所稱「瓦拉米古道」。

 蕨之路。圖片提供:阿紫。
蕨之路

瓦拉米(Warabi),日語「蕨」之意,布農族語指:「跟著某人一起去做某件事」,而去做的這件事或許就是跟著頭目去「出草」,是故行走於此日據越嶺道,除了風景明媚的山澗水藍外,多少抹上了一層史詩式的悲傷。

古道從玉山國家公園南安登山口進至瓦拉米,全長共13.6公里,海拔從565m緩升至1060m。就台灣我所走過的古道而言,不管從水源、路況、吊橋、瀑布、人文、史蹟、視野,甚或山莊的居住條件來講,瓦拉米都是屬一屬二的優質路線。

 山風駐在所 。圖片提供:阿紫。
山風駐在所

山風駐在所

從登山口起登,不到五百公尺即遇見第一個駐在所,這是在日本文獻中被誤植為「嵐」的古道中繼站,當初設有巡查2名、警手7名,以此編制來講,算是蠻大的規模。

早期布農族阿桑魯崙社曾在此居住,當年日本警察來後並種植木瓜與桃子,聊解離鄉之愁,而今日的駐在所雖然已被大理石地基所取代, 但腹地之大,視野之廣,足以讓人遙想當年的抗日情懷。

駐在所的不遠處,即是山風一號橋,秋天暗紅的台灣欒樹點綴在翠綠的山巒間,行走至此,前方瀑布三層磅礡而下,一股沁涼貫穿旅人悠然的心。

山風一號橋。圖片提供:阿紫。
山風一號橋

而此吊橋,也甚是壯觀,全長達150m,跨越拉庫拉庫溪的上游,走過吊橋猶如通往一段未知的旅程。

這樣的壯闊,也是大冠鷲氣旋的地方,「山風鷹揚」一直是瓦拉米著名的觀賞景點。

 山風二號橋陰刻大字 。圖片提供:阿紫。
山風二號橋陰刻大字

不同於一號橋,山風二號橋則顯得短小許多,僅約25公尺,但日治時代採用鋼筋水泥的本不多,那陰刻的「山風橋」三字,流露出一種思古幽情,尤其蕨類從橋身鋼索迸然而出,展現出強韌的生命力。

佳心駐在所

古道一路走來大多是緩坡而上,但每到一個駐在所前,路就會呈陡上,這或許也是日本人預防被原住民擊殺的自我保護,以發揮登高望遠、居上制敵的效果。

佳心駐在所 。圖片提供:阿紫。
佳心駐在所

而佳心駐在所便是一例,尤其如神社般的表參道更顯清楚,日治時期這配置有巡查5名、警手6名,除監視原住民外,更是同時身兼乙種蕃童教育所、蕃產交易所跟療養所等功能。

最主要這也有一條通往阿桑來嘎支線的古道,所以編制也較其他駐在所為多。

佳心,布農族語Kashin,意指展望良好,惟今日附近的杉林以掩蓋,反倒是國家公園在此設立公廁、洗手台、涼亭等措施,並提供營地供登山客過夜紮營之用。

滿山的蓪草。圖片提供:阿紫
滿山的蓪草

這一路走來,蓪草開滿了瓦拉米山區,遠遠望去,山頭一撮一撮的白花,這數大之美的花,古代除用來製紙外,其白色的莖幹更是美術勞作的材料,而玉管處沿途也製作許多自導式的解說牌。

行走古道除豐富的人文體驗外,也是一趟生態教育的洗禮。

被霍香薊蔓延的黃麻駐在所 。圖片提供:阿紫。
被霍香薊蔓延的黃麻駐在所

黃麻駐在所

設有巡查2名、警手7名,主要是監視的性質居多,早期這因種植黃麻而得名,但今日的駐在所腹地已完全被外來種所掩蓋,紫花霍香薊遍佈全區,入口處的台灣桫欏獨自的佇立兩旁,彷彿再往前走,就將要進入一段流傳在山裡的悲壯史詩。

不只是黃麻駐在所已被焚毀,那往前八百公尺的「喀西帕南紀念碑」,更是影響台灣日據越嶺道的開闢至為深遠,尤其此抗日事件也埋下日本政府耗費鉅資興建八通關越嶺道的遠因。(下週待續)

喀西帕南紀念碑。圖片提供:阿紫
喀西帕南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