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啟動洞庭湖國際瀕危物種聯合科學調查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中國啟動洞庭湖國際瀕危物種聯合科學調查

2009年01月09日
摘錄自2009年1月8日新華網長沙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來自中國各地的30多位科學家近日匯集在洞庭湖畔,在20天的行程中,他們將分為三個調查小組,分別就洞庭湖區域江豚數量、分布規律、棲息習慣,麋鹿自然野化種群在洞庭湖生存范圍及數量,洞庭湖冬候鳥種群情況及數量進行科學調查。調查結果將於今年7月份向公眾發布。

洞庭湖不僅是國際瀕危物種白鶴、黑鸛、小白額雁、東方白鸛的主要越冬地,也是數量急劇下降的長江江豚的主要集中地。與此同時,由於1998年的長江洪水,洞庭湖區域裏還生活著一群從鄰近自然保護區遷徙出來並逐漸自然野化的麋鹿種群。

但是,近年來由於湖泊萎縮、過度和違法捕撈、航運等原因,洞庭湖調節江湖洪水能力下降、湖內生物多樣性減少,特別是珍稀越冬候鳥和江豚的數量急劇減少。同時,受上遊水利工程、極端氣候等因素的疊加影響,湖區湖泊濕地動植物資源狀況令人擔憂。

「1991年我們調查發現,長江幹流江豚數量最低有2550頭左右,到了2006年只剩下了1200頭左右。根據我們的最新調查估計,目前洞庭湖江豚的數量已不到兩年前的一半。」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丁博士說。 2006年,王丁參與的「長江白鰭豚科考調查小組」在歷經26天後未發現一頭白鰭豚,宣布了長江白鰭豚的「功能性滅絕」。他擔心,如果不加強對長江江豚的保護,這種鯨類動物很有可能步白鰭豚的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