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前瞻:看守土地 紀錄環境真相──公共媒體的困境與突圍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2009前瞻:看守土地 紀錄環境真相──公共媒體的困境與突圍

2009年01月29日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紀錄整理:陳怡潔、陳誼芩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每年年初發佈環境議題前瞻,點出值得關注的議題,展望新環境的未來。2008年,經濟夠囧,環境也很囧,邁入新的一年,要如何兼顧環境與經濟的永續發展?本次座談實錄為「公民參與,實現公義的綠色經濟」座談會討論議題之一。公共電視製作許多優質的節目,像是「我們的島」長期紀錄台灣土地的點滴,以及許多污染開發破壞環境的真相。但是進來傳出政治伸出黑手干預公視自主權,使得原本應是超然的媒體,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而在現有的制度下,公民記者採訪時的權利和安全並沒有被有效保障。

時間:2009年1月15日上午9:30
地點:台北市NGO會館
主持人:陳曼麗(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與談人:陳柏舟(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何宗勳(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林麗雲(台大新聞研究所副教授)

壯大公共電視 確保公民參與機制

台大新聞所副教授林麗雲陳曼麗:公共電視的經費來源,是政府每年編列預算,加上民眾捐款支持。去年公視9億的預算,4.5被立法院凍結,導致公視的功能無法發揮,而箝制它的竟然是立法院,公共電視長期以來致力於製作優質節目,卻面臨這樣的困境,這反映了台灣媒體的哪些問題?制度上應該如何調整?

林麗雲:公視問題的背後是長期以來台灣廣電體系的問題。1990年代中期,有線電視開放;政府管治失靈;頻道太多;又沒有退場機制;每台廣告少,均用廉價的方式製作節目,造成社會亂象。在有線電視已宰制市場與民眾收視時,公視才建台,成立於1998年。公視法規定,公視只能補商業電視之不足,也只有9億預算,只有英國BBC的千分之一、韓國KBS的百分之一。

在這個脈絡下,台灣的媒體改革團體強調應壯大公共電視,擴大公共領域。媒改團體認為應擴大公共電視的經濟規模,包括讓原來的政府電視(華視、客家電視、原住民電視)加入公廣集團,獨立於政府。相關節目(例如環保相關的節目)可在集團的頻道播放,以收綜效、擴大影響力。

但目前法制尚未修改建全,加上內部治理有問題,未受外部監督,才讓政治人物見縫插針。

最根本應從修法做起。媒改團體主張,應由政府統一編列預算,建立在整個集團之下。並建立公民監督的機制,除對國會負責也對公民負責,保障公民團體參與。在節目製作與生產上,公視也要有協助在地生產(如公民團體與地方文史工作)的機制。公視應必須提供在地訓練和器材,讓公民團體有更大的影響力。這樣才真正是公民的電視。

新媒體時代來臨 首重議題倡議

陳曼麗:公共電視沒有商業、政治的包裝,所以可以更真實呈現每個事件,公視的節目也獲得許多獎項的肯定,2008年底預算凍結事件發生後,如何持續營運下去?人民的參與更相形重要,如何透過民眾的參與,讓公視真正成為公平、公開,大家參與的電視?

何宗勳:公共電視長期關注邊緣及弱勢族群,所以當面臨危機時,民間團體也會提供協助。主流媒體的影響力愈來愈弱,許多記者朝向非主流串連,更多元、分種的時代來臨,台灣已進入新的媒體戰國時代,近二年廣告界流行數位匯流實驗,社會運動未來也要提倡議題倡議,透過學術力量整合,讓數位匯流成為社運工作者有效利用的工具。未來一年是社運崛起的機會,這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陳柏舟:新政府上任後,公民記者在採訪時,常面臨警方勸導民眾不得拍攝、紀錄的問題,但警方的要求並沒有任何的依據和法源基礎,民眾在公開進出的地方,都可以自由拍攝紀錄,就算有「肖像權」也是民法的規範,不得以警方權力剝奪,以後公民如遇到類似的問題可以據理力爭。

現場回應:公民參與和公民監督是兩種心情,台灣不只行政機關有問題,立法機關也有問題,國會本來要幫人民監督政府,現在卻要人民來監督。媒體也出問題,我們可以相信的媒體在哪裡?新媒體的形式我們可以期待,也是未來要去實驗出來的,我們要跳脫現在的思維,去形成有利的議題領導,這是跨領域NGO能夠跨界串連的地方。

部落格影響力>傳統媒體

林麗雲:過去幾年來,台灣整體環境愈來愈囧。集遊法修法、資訊公開和公視建制上,都往後退,社會的保守力量越來越強,權力結構越來越堅固。但我們也看到另一個趨勢,台灣的公民社會是成長的,公民團體在公共議題的參與上是進步的。未來更要匯集這些聲音、力量。公民團體除了個別發聲,還應有公共的平台,讓由下而上的力量有機會發聲,相互聆聽、溝通,在審議的基礎上作成決策。而且,公共平台還需物質基礎(包括經費、設備與專業能力)等,需要完整的公共傳播體制。期待公民團體關注公共傳播法的議題,致力於深化公民的傳播權,開拓公共領域。

何宗勳:要媒體報導自己的醜聞是很困難的,未來更要結合部落格、PPT、公民媒體等不同平台去揭露資訊,不同平台有不同的族群,會因此產生更大的效果,影響層面可能比主流媒體還強。不管如何,台灣民主自由的基礎,是無法動搖的。雖然經過兩次政黨輪替,我們對政治不抱期待;加上新世代崛起、媒體解構,對媒體也不期待。但是正因為民間團體無可救藥的固執與熱情,對於公共事務的堅持,社會才有不斷往前進的動力。戰國時代、百家興起,我們的未來還是有無限可能。

※ 「看守土地 紀錄環境真相──公共媒體的困境與突圍」座談會線上實錄 (1/3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