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博士
永續發展,根據環保署的環保名詞定義為:1、要能滿足當代的需求,同時不損及後代滿足本身需求的能力,亦即在提升和創造當代福祉的同時,不能以降低後代福祉為代價;2、以善用所有生態體系的自然資源為原則,不可降低其環境基本存量,亦即在利用生物與生態體系時,仍須維持其永遠的再生不息。
永續發展的英文為「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中文翻譯成「可持續的發展」,就現今人類使用自然資源的狀況而言,「可持續」比起「永續」較為貼近現況及原意。
百科教室
永續發展一詞,最早起源於1980年「國際自然暨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於「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支持下所發布之「世界自然保護大綱」。由於最初是由生態學領域萌芽,因此當切入更廣泛的經濟與社會學範疇後,新的認知與理解帶來更多元的定義與解釋。
依照「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於1987年發表之「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對於「永續發展」所下的定義為:「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而「國際自然暨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等國際性組織於1991年出版之「關心地球」一書中,則定義為:「在生存於不超出維生生態系統承載量的情形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
台灣為因應各項國際公約及各種關於永續發展活動的要求,行政院在1992年成立「行政院對外工作會報全球環境變遷工作小組」。1994年擴編提升為「行政院全球環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使得全球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工作邁入新的里程碑。近幾年來由於全球永續發展的活動進展快速,國內政治、社會、經濟與環境等永續發展事務亦發生重大轉變;為掌握國際契機,統合國內永續發展之相關事務,以配合國家政體提升競爭力之目標,於1997年擴編成立為跨部會之「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此外國科會於1997年完成永續發展研究的規劃工作,確立永續發展研究的推動架構。此一架構以「永續台灣願景與策略研究」為主軸計畫,並分為全球變遷、環境保護及人文經社3個基礎議題,重點在於探討國家發展所受外在環境衝擊的研究、自然與生態環境永續性的研究、國家發展動態的永續性研究。
【參考資料】
▲永續發展知識庫
▲永續發展行動手冊
▲行政院國科會永續發展研究推動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