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永續台灣奠基」必須活化在地競爭力 | 環境資訊中心
李永展

「為永續台灣奠基」必須活化在地競爭力

2004年05月26日
作者:李永展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

陳水扁總統在520就職大典時以「為永續台灣奠基」發表演說,其中憲改和兩岸議題當然是眾所矚目的焦點,但除了這兩個議題外,別忘了陳總統是以「永續台灣」為主軸,所以演說內容中的社區公民意識、全球競爭力、生態環保等議題也應作為未來檢驗扁政府團隊的重大面向。

隔日在立法院也有另一個重要活動──「永續發展促進會」會長交接,隨後由民間團體與立委進行永續發展相關議題的對話,民間團體主要關切議題圍繞在五年 五千億(尤其是蘇花高及四大人工湖)、環教法催生、環評法修法等。如果以宏觀角度看待這兩個事件,不難發現源自對「全球化」及「永續發展」的焦慮與不確定 感正貫穿其中。

的確,「全球化」為當前架構全球政經環境的主要力量,它改變了世界經濟地理的分佈情況,傳統的國際分工架構已不足以解釋現行的經濟運作邏輯,取代的是 一個以全球為範圍的競爭環境。然而,儘管全球化時代許多經濟行為已不再受限於環境空間,但環境空間不僅是人們真實的生活場域,也是全球化將世界變成單一同 質的產品與形象過程中,最可能以獨特性與在地性取得競爭條件的生產部門。

台灣過去數十年來經濟發展策略的選擇,使環境空間遭受極大破壞,錯過了以環境空間來界定自我角色的機會。但現今我們必須體認在全球經濟環境中,台灣已 不可能再靠勞力密集、低技術、高污染的產業進行全球競爭,唯有全面揚昇品質才能與全球競爭抗衡、才能臻至永續發展,其中在地環境空間品質的提昇與魅力的展 現更必須被視為前提。

在此,我們必須注意到兩種角色的改變:其一是地方的自我定位,其二是國家的角色扮演。在全球結構重組過程中,由於國家框架已無法界定利益的來源與去 向,因此反而是地方政府具有識別利益的靈活度與聯繫能力,並找到明確的競爭位置。換言之,在國家缺乏總體控制下,互動議程越具體,資訊網絡的正向回饋能力 越靈活,恢復某種社會控制的能力也就越大。因此地方政府必須意識到強化自身角色的重要性,才能突破國內政經侷限,參與世界社會的運作。而國家也必須清楚在 全球化世界中,國家利益來自地方利益的總和,國家必須從過去控制分配的主導角色,轉化成協助調節的輔助角色,如此才能避免龐大官僚體系變成阻礙地方與全球 接軌、地方邁向永續發展的絆腳石。

在面對全球化所導致的區域及地方弱化的問題,政府需擺脫過去舊思維,但絕非以補貼方式來因應,而是以「投資」代替補貼,也就是針對地方特性來投資,投 資的對象是人。政府也應鼓勵創新與學習,發展在地力量;地方有能力承載及因應全球化所帶來的危機,才能真正落實「全球在地化」及永續發展。

我們很高興總統以「永續台灣」作為演說內容的主軸,但如何讓民眾在政治經濟議題外,有能力自行承載與推動在地競爭力,才是地方活化及永續發展的唯一出 路。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我們要期待的不是走「不永續」的回頭路,而是用「永續」的方法把對的事情做對、做好。這的確是一件困難的任務,但如果要「在世界 地圖上永續發展、屹立不搖」,除此之外別無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