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硬的軌條砦矗立在海岸,反制敵人登陸,在海的另一邊,中國近在咫尺,站在海邊最能感受到,過去兩岸對峙的緊張氣氛。民國81年,戰地政務解除後,台灣民眾才有機會拜訪這座神秘的島嶼,「戰地」也成了金門觀光的賣點,戰史館、紀念碑、防衛碉堡,以及各種軍事標語,是金門給人的戰地印象。然而,在地底下的金門更值得我們探索。
在傳統聚落間,寫著瓊林戰鬥坑道的建築,顯得有點突兀。在金門,這樣的景象是稀鬆平常,幾乎每個村落的地底下,都有戰備坑道。經過八二三砲戰,金門的防禦工事全面朝地下發展,當時有句口號,「保持戰力於地下、發揚火力於地面」,貼切的描繪出坑道的時代背景。
民防組織是金門戰鬥佈局的另一個重點,於是發展出民防坑道系統。在戰地政務期間,金門是全民皆兵,不分男女老少都有任務編組,一旦發生戰爭,每個村莊都要有獨立作戰的能力,因此有了「戰鬥村」的稱號。
坑道離地面六公尺卻不覺得窒悶,因為有通風孔讓空氣流通,在走道的兩邊留有凹槽,是考量到排水的需要,而在空間規劃上,特別挖了供人員休息或是儲存糧食的地方。這個總長1,400多公尺的地下坑道,都是由瓊林的民防隊徒手挖掘,當年,每個村莊從18歲到45歲的青壯年男丁,都是民防隊的成員,也都要挖坑道,連村長也不例外,這是許多金門人共同的歷史記憶。
金城是縣政府的所在地,也是金門的政經中心,在所有民防坑道中,金城坑道是唯一的「城防級」坑道,它原本已經閒置了20年,現在交通旅遊局正著手規劃,讓它風華再現。
金城坑道除了具有民防戰鬥功能,最特別的是它連接了金門的政經據點,包括金城車站、土地銀行,而且是直通土銀的金庫,現在這個出口當然已經封閉了,其他出口還有金門縣政府、國民黨黨部,最後通到金門高中,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民防坑道之外,軍隊的地下防禦系統更有看頭,翟山坑道是軍方釋出,交給金門國家公園管理的運補坑道。翟山坑道是從地表往下延伸到海面,空間之大可以讓兩部軍車在裡面會車,當年是由工兵弟兄三班輪值,日夜不停的挖掘,前後耗費五年的時間才完成,在堅硬的花崗岩中,開鑿出這麼具有規模的坑道,是相當艱鉅的任務。
太武山是金門的地標,全島最具規模的坑道就在此,重兵集結的太武山是作戰指揮中心,也因為如此,我們無法進去採訪。於是從同樣也在太武山系的花崗石醫院,來了解國軍在金門地下所構築的堅強堡壘。
花崗石醫院是世界唯一的坑道醫院,因為它是建築在堅硬的花崗岩中,經國先生於是把它命名為「花崗石醫院」。對第一次走進醫院的人來講,實在是分不清東南西北,用迷宮來形容一點也不誇張。
花崗石醫院是由三條南北縱向坑道,以及九條東西橫向坑道所組成,為蜂巢狀的結構。在民國67年開始挖鑿,當初動用了兩萬多名國軍弟兄,歷經兩年而竣工,總長有1,800公尺,面積廣達88,000平方公尺。
坑道醫院的病房跟一般醫院大不相同,它沒有隔間,以前像個大通舖,現在是把兩個病床隔成一個空間,病人也比較有隱私,抬頭一看,上面還是通的,在世界獨一無二的坑道醫院工作,對醫護人員是個特殊的經驗。
花崗石醫院是國軍醫院,在金門駐軍從11萬大軍縮編到現在不到一萬人,金門的定位朝著非戰區發展,花崗石醫院於是在民國94年7月1日除役,現在是署立金門醫院花崗石分院,在醫院內部有個小商店,服務看診或住院的病人,更是這附近阿兵哥的衣食父母。在還沒除役之前,花崗石醫院有軍醫官和阿兵哥駐紮,過去有空調系統、恆溫的環境,對在金門服役的阿兵哥來說,可比五星級飯店。
醫院有這麼多條坑道,「天堂路」是讓人最印象深刻,一半是樓梯,一半是一坎坎的斜坡,樓梯是給人走的,斜坡則是推著往生的病患,到上面的太平間,天堂路的別名也是祝福,往生者的靈魂能上天堂。在已經廢棄的靈堂內,供奉著在開挖坑道中殉職的國軍弟兄,醫院人員認為他們是花崗石醫院守護神。隨著時代變遷,醫院經過除役,整併之後,裁撤的說法也曾耳聞,如果真的裁撤了,在這裡工作的醫護人員跟金門民眾,會相當不捨,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坑道醫院就此殞落,更是可惜。
隨著兩岸局勢的改變,以及戰爭科技日新月異,金門的軍事功能大為降低,所有的軍事工事,陸續轉型為觀光用途。金門縣政府打算興建戰爭博物館,並且結合所有軍事景點,讓遊客能有所體驗。
和平是人類追求的目標,金門這蕞爾小島,帶給世人的啟示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