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安全」,是人類最重要的兩件事。築城、環境保護與防災,事關安全;衣、食、住、行、教育、娛樂等等方面的需求,事關生活。土木工程,雖然不能解決其中的所有問題,但是可以在解決其中大部分的問題之中有很大的貢獻。以「食」的問題而言,很多人或以為跟土木工程無關。但是可靠的農業生產,首先要靠灌溉工程之中的水庫、渠道(隧道或明渠)等等土木工程。而清潔的飲用水,也必須靠自來水工程系統。
但無可諱言,土木工程常常是「社會力」角力之因,也常常是「社會力」角力之果。土木工程使用龐大資源(尤其指金錢),經常引起各種社會力的角逐,而政治力量的介入也是常事。我們不禁要問:工程的推動誰得到最大利益?工程完工後的成品歸誰用?工程費用有沒有全數用在工程?害死千千萬萬學童的所謂「豆腐渣工程」,是因為教育界的社會力薄弱而致校舍投資不足?還是因為有相當大比例的工程費用被人污走而偷工減料?
原始社會的土木工程
人類原始社會,巫師(或祭司)權力最大,「祭壇」(下圖左)與祭司官邸(下圖中)就是最重要的工程建設,甚至於在祭壇殺死犧牲的活人(通常為少女),獻給巫師所說的鬼神。這類祭壇工程的古蹟,不少還存在於世界各地。中南美洲的金字塔形祭壇尤其壯觀。神權高漲之國,「神廟」必然是聚落或城鎮的中心,工程建設當然精美。相對於祭壇與神廟,平民只能住在簡陋的棚屋或茅草屋(下圖右)。
皇權高張時代的土木工程
皇權高張的時代,龐大的「皇宮」(甚至於后宮)與王府,必然龐大、精美、甚至於奢侈。例如俄羅斯聖彼德堡的「冬宮」與「夏宮」,法國的「羅浮宮」與「凡爾賽宮」,秦始皇的「阿房宮」,元、明、清三代所經營的北京「紫禁城」(圖左)等等。
北京紫禁城,先為元大都,明成祖動用2、30萬民工及軍工,費時14年(西元1406-1420)擴建,南北長961m,東西寬753m,全城面積72萬 5千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護城河寬52m,城牆高12m,牆內殿宇,在明初有1,630餘座,在清乾隆時期有1,800座,現存2,631座,房屋(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8,704間(參考「維基百科:故宮」)。老百姓住的是「胡同」。
當人類放棄「打獵與採集」的生活方式而定居下來之後,一間遮風避雨並能抵擋野獸及歹徒侵襲的房屋,就是幸福的開始。隨著生產力(尤其指引水灌溉及農業)的進步,將居住環境加以改善無可厚非。但身為全民領袖的皇帝,居然需要三宮六院、無數的女官及宦官,居住在龐大的宮殿之中,未免不成比例。鄭和七下西洋之時,中國的造船與航海技術,世界第一,但明成祖不思開展海上絲路,也無意重新打通陸上絲路,竟將造船廠及巨艦拆除,而大興土木,營造出世界無雙的「紫禁城」;大清帝國自滿自足,閉關自守,皇帝在「紫禁城」之內增建殿宇,貴族們在北京城內大建王府,嚴重違反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步上秦始皇的末路,遲早的事。
皇權與神權結合在一起之國,除了皇宮之外,必建「皇陵」(甚至於后陵);其中,最為惡名昭彰的包括古埃及法老王的「金字塔」(圖右),秦始皇的陵園(及兵馬俑坑),印度的「泰姬陵」等等。這些陵墓從工程技術與工程美學而言為千古傑作;但傾全國之力,且費時數十年所興建之無比龐大的工程,只是為了一具皇帝(或皇后)屍體,難免民窮、國衰,甚至於亡國。
※ 本文轉載自永續公共工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