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部地區探索工業化治沙 逼退騰格裏沙漠20公里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中國西部地區探索工業化治沙 逼退騰格裏沙漠20公里

2009年07月13日
摘錄自2009年7月11日新華網銀川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地處中國第四大沙漠騰格裏沙漠東南前沿的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曾是中國風沙災害最為嚴峻的地區之一。近年來當地政府轉變治沙思路,由過去的人工治沙轉變為以龍頭企業帶動的工業化治沙,在扭轉生態惡化的同時,逼退騰格裏沙漠20公里。

為改善生存條件和生態環境,當地群眾起初對沙漠進行治理和綜合開發利用。即便如此,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沙漠侵蝕仍然是中衛經濟社會發展最大的阻礙。雖然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種草種樹,但這種治理措施並未給當地帶來經濟效益,導致防沙造林工程無法大規模擴展。

中冶美利紙業集團從2000年開始,為解決自身造紙原料來源難題,在風沙危害極為嚴重的西風口區域實施林紙一體化工程,通過在沙漠邊緣地帶建大型揚水泵站,修建了引水幹渠等方式,利用現代化機械平沙造田,大力營造以速生楊樹為主的造紙原料林。

近年來在橫跨寧夏、甘肅、內蒙古省區的騰格裏沙漠沿線,建設了8個林區,營造了50萬畝規模的速生林,成為當地防沙造林的主力軍,讓中衛市從昔日沙漠逼城2公里轉變為如今的「人進沙退」20公里。

按照目前一畝地產10立方公尺木材計算,8年後可獲得500萬立方公尺的造紙原料,同時還能每年為當地農民提供1000個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防沙造林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

在美利紙業的示範帶動下,目前已有多家企事業單位及開發大戶在沙區建立了植樹基地和花卉基地,經營規模小的幾百畝,大的上千畝,在沙漠中造出了一個個人工綠洲。

截至去年底,中衛全市林地面積已達到160多萬畝,已治理的沙地植被覆蓋率已由過去不足1%提高到30%,植物由25種增加到470種。防風固沙體系有效控制流沙,中衛市風速每秒5公尺以上的風沙天氣已由過去每年300天減少到現在的12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