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莫拉克為台灣帶來世紀雨量,造成空前災難,全民陷入巨大哀傷的同時,不解為何台灣土地承災能力愈來愈脆弱。一個颱風、一場大雨,就能讓島嶼分崩離析,921大震的傷痛竟如此輕易地再回到民眾的記憶。
在氣候變遷的壓力下,可以預期未來類似的暴雨只會愈來愈大、災難也會愈來愈難預防,如何防災避險,這是全民的焦慮。但,台灣準備好了嗎?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說:「面對災難,全民要覺醒」。今天她邀請國內多位相關領域學者討論,會前大家為災民默哀一分鐘,為災民也為台灣祈願。她呼籲,「這是重建的開始,全民應群策群力,凝聚自省、反思、再起的力量」。
另外,傳統工程治水的手段已無法阻擋災難,國家的救援系統也經不起考驗。未來,治水防災要有全新的觀點、人不要強與山水爭地、放任國土非法利用。不該居住、農作的地方,要有計畫輔導當地民眾遠離危險區,還土地休養生息的機會。最後學者向政府喊話,「我們需要一個國家級的防災總署」。
今年的災難還沒結束
台灣大學土木系教授李鴻源用投影片顯示這次災區,在莫拉克颱風前後所呈現的不同景像。他表示,多個災區的情況都很類似,過去大家對山區、河川的了解並不多,無法估算這麼大的雨會造成什麼樣的災難。但可以確定的是,堤防保護的是下游河川,但雨是下在上游,顯示工程手段之於防洪有一定的限制,氣候變了,傳統思維也要跟著改變,「不要再蓋堤防了」。
台大大氣系教授柳中明表示,七月還在看新竹高溫(超過39度),以後台北市出現40度可能很平常。全台25個氣象測站,從民國50年到100年,每一個測站365天紀錄累積了2萬1千多筆,雨量出現最大的次數多數在2000年以後。「紀錄一直在打破,氣溫可以破紀錄上升,雨量也愈來愈多沒有上限」。
柳中明表示,2005年美國紐奧良風災,大家沒什麼感覺,因為不在台灣。今年熱浪接著台風,破紀錄的雨量,大家開始有感覺了。西北太平洋颱風在減少,但侵襲台灣的颱風卻在增加,颱風路徑在改變,對我們台灣很不利。
柳中明提出警告,今年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才9個,平均一年有24個,還有16個還沒生成,「今年的災難還沒結束。」
攻擊力增加、抵抗力減少
台灣大學地理系退休教授張石角表示,台灣現在的情況是,「攻擊力增加、抵抗力減少」。工程手段無法防災,但所謂「非工程方法」是政治方法,比工程方法還難。堤防一直做、災難一直增加,未來必須從土地利用角度去達成防災能力。
災難總是在山區、水邊,居住在這些地區的民眾成為氣候變遷的第一線災民。遷村一再成為話題,但張石角說,全球沒有成功例子。山地資源都在山上,原住民離開山區很難活下去。
應重點防災 不是整體防災
張石角說,莫拉克颱風顯示出台灣有五大脆弱,村落、橋樑、道路、通信、防災。如果今天還在談災難的元凶是洪水、如何提高防洪工程,那無解。正確方向應朝向「地理環境」,把眼光轉向保存這五大脆弱,就有解了。他建議,政府應對症下藥,加強這五大脆弱的安全性,即使外頭風風雨雨也能保存民眾安全。
張石角說,過去談的都是源頭治理、集水區治理。但現在要談的是重點治理,而不是整體治理。天下有山必崩、有水必淹,「保護小雞是對策,不要去打天上的老鷹。」
救災的錢不要急著花完
張石角說,每次政府災後撥款,花錢方式總是違反邏輯,大量金錢發下來、而且限期花完,然後防災一直沒完沒了。花錢要有事件診斷結論做基礎,因為「事件簡單、重建困難」,想出對付、以及免除這個災難原因的設計,花錢才能真的減災。
請問國土監測究竟做了沒?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表示,這次又發現新的平台產生,新的沖積扇把土石沖刷堆積變成暫時平台,未來這些地方一定又會有人居住。土石從何而來?二仁溪、高屏溪、卑南溪,30年來發現每一年沖積量分別是5400、5000、8000萬噸,這些中上游土石與地質環境有關。
而且這些平台斷層林立,有些坡度達40到70度,平台後頭的地理環境非常破碎,陳宏宇說,這一次經驗太大了,多少人的生命消失,但至今土地利用還在討論,國土監測也沒有存在政府那個部門,「國土監測我們到底做了沒?」
預警系統要提升
成大環境工程所教授溫清光表示,這次許多村落本來是避災區,原以為安全的地方都有災難,未來預警系統很重要。他提到民國52年時頭前溪暴漲,收音機廣播叫大家快跑,他們全家聽到後跑出才保住性命,如今能做到的預警系統一定更好。
溫清光表示,中央氣象局在莫拉克颱風的預測比美日準,但還是有一些資料,例如雨量沒有掌握得很好。他希望氣象局能快把需要找出來,編列預算建制,以提高預警系統。
提升調洪供能
溫清光表示,這次剛開始災區在屏東林邊,後來台南麻豆,沿海水量都集中在這些地區。還好曾文水庫颱風來前,水庫見底,原本6億噸容量,只剩1億2千萬噸,這次大雨蓄水量達4億7千多萬噸,調節的水量很大。如果能有更好的預報能力,水庫可以在暴雨來前提早放水,調洪能力可以再提升。
颱風可能讓水庫淤積更嚴重
溫清光擔心,這次暴雨會讓水庫淤積更嚴重,例如去年卡玫基颱風,水庫蓄水容量少了13%。莫拉克颱風的雨量比上次大,這次南化水庫淤積量大,濁度高,自來水場無法處理,許多地區缺水。
國土立法機制要急起直追
師大環教所教授汪靜明說,台灣生態條件已像中老年人,全民要覺醒,國土需要健檢,整體立法機制一定要急起直追。
如何遷村 要與災民對話
李鴻源指出,台灣沒有所謂的國土規劃,因為根本沒有國土規劃法。屏東林邊等地已是地層下陷區,這個地區究竟要不要再繼續種植行為、要不要繼續抽地下水?如果不要,那這些地區民眾未來生計是什麼?政治人物有必要說清楚,這些人要如何遷移,要與災民對話,重建前要花時間談清楚。
不過他強調,許多危險山區部落是非遷不可,其他在淹水潛勢區已有的住戶,可以做一些補救措施防災,例如在一些凹的設施做為防洪區。
預警系統要建立在完整資料庫的基礎上
李鴻源說,「有人問我如果這場雨下在台北會如何?」他說,因為台北有很好的洪水預警系統,同樣的雨如下在台北,他相信應該不會這麼忙亂。
李鴻源表示,要支撐預警系統,要有完整的資料庫。現在的情況過去不重視資料搜集,例如福衛二號每天都在飛,但都沒有變成國土規劃的依據。還有,水利署已公告「淹水潛勢圖」,水保局又有「土石流潛勢圖」,但公告後誰來做?中央、地方沒對話,跨部會協調有問題,防災、救災品質都出問題。
請立即成立「防災總署」
李鴻源表示,國家一定要成立防災總署,「防災如同作戰」,平常就要訓練專業防災、救災人員,要有指揮國民兵的權力。像現在許多沒受受訓練的國軍、民眾在災區,「我實在很替他們擔心」。
「關鍵時刻」義賣所得全數捐作救災
基金會出版新書「關鍵時刻──氣候變遷‧台灣準備」,余範英今天宣布,所有銷售所得全數捐作救災。
※本文同步刊載於作者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