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位於南投縣鹿谷鄉清水村的「老人食堂」舉行開板典禮。921屆滿十周年前夕,清水溝工作站所經營的老人送餐服務也已持續8年,8年來風雨無阻的為瑞田、清水、秀峰三村,大約50名老人提供送餐服務。去年由於舊場地租約到期,因此必須另覓新居。最後由當地人賴能炫將家裡土地出借給清水溝工作站,目前新建築主體結構已完成,等待新居落成後,老人食堂將能迎接下一個新的十年。
1999年台灣發生921大地震,讓許多有志於社會工作的人紛紛進入災區貢獻一己之力,當中包括了清水溝工作站的最初成員們。大災難的發生造成某種程度上的無政府狀態,這同時也是社會運動的好時機,清水溝工作站理事長冷尚書表示,剛開始還不知道要做些什麼,一直到第二年當時還就讀東吳社工碩士班的方昱加入後,清水溝的具體走向才逐漸確定。
當時大家都反對,因為覺得送餐這種免錢的,一定會倒。方昱回想最初的時候,還曾有人問她,這是哪個候選人做的。同時當地長輩也會懷疑,這件事能持續多久。冷尚書表示,這次遷址正好也是個轉捩點,以前用的是別人借的地,難免大家會覺得租約到期大概就會離去,現在清水溝用鋼筋混凝土的建築蓋一個新食堂,已經表現出堅持在地經營的決心。
「921之後為什麼想進入災區?」面對這個問題,冷尚書很直接的回應「這是外來者觀點的問法」,他接著解釋,清水溝工作站的成員裡,大部分都是本地人,從食堂的廚娘、會計到幫忙建築水電工程的師父,全部都是在地人。當年因地震而走入災區的那群人,與當地人一起成長、蛻變。
走過10年,老人食堂的廚娘們逐漸改變與當地耆老的關係,在清水溝幫忙水電工程的張家造表示,在送餐的過程裡,他們和老人培養一種長輩與晚輩的親密關係,不是單純的社會福利工作人員與案主而已。
其實老人食堂所提供的,每日午、晚兩餐,每餐四層的白鐵便當並不是免費的,一個月1000平均一餐不到50元,冷尚書表示,老人食堂要展現的是社會工作所具有的基進性,它的基進性在於,它所建立的是一種「人跟人之間的關係」。不依靠政府資助,同時跟老人們收一點點費用,這樣清水溝就不是一個單純的社福機構,老人也不是僅獲得免費餐盒的服務對象。
清水溝工作站做出也曾與政府的案子合作,例如勞委會的「重建大軍就業方案」,只是當這些合作關係結束後,內部的工作人員才慢慢的發展出一家人的氣氛。冷尚書表示,現代國家機器已經進化到學會如何與反對力量共存,因此它釋放許多資源讓民間團體去爭取,但是國家官僚的行政系統卻會消磨掉民間團體的力量,例如年底一堆NGO都在辦核銷,哪有力氣去做什麼活動。他指出,只有經濟自主的情況下,才能有發展的自由。
只是每個老人一天不到100元的餐費並不能打平清水溝的支出。為了解決費用問題,清水溝的工作人員出資創辦了問茶館有限公司,藉著購買當地所產的茶葉,專業烘培後將茶葉銷售各地,利潤支撐著老人食堂的運作和工作人員的生活零用金。方昱笑著說,清水溝有兩大部分,一個是社區產業,那是男人的事業;另一部分則是社區照顧,那是女人的事業。
在老人食堂擔任廚娘的呂美慧說,老人送餐服務緣起於鄉村人口外移嚴重,許多老人缺乏照顧,常常隔葉菜一吃就是三五天。面對著個結構性的問題,冷尚書表示,這是一個供需問題,其實鄉下仍然提供的勞動市場,只是政府提供的工作機會不是回來做工程就是破壞環境,農村需要的是「護育」而非發展。
冷尚書接著表示,創造理想農村環境的客觀條件一直都存在,但是大環境不允許這些做法產生,以老人食堂為例,他們一餐不到25元的費用,讓附近的自助餐店都氣死了,政府當然可以花錢做鄉村中央廚房,雇用當地年輕人,讓在地青年照顧老人,因為農村是家庭概念的延伸,但是政府面對社會壓力,只能把社會福利的案子發給大型NGO,再由他們層層發包,讓每個環節都有人能獲利。老人食堂的做法直接挑戰既有的利益結構。
由於不希望社會福利只是政府部門的延伸,清水溝發展出推廣社區產業以獲利,並將利潤轉為社區照顧的基金這樣的運作方式。用10年的時間摸索出一條明確的道路,方昱說,社工都喜歡自以為是的去幫助別人,結果是在幫助人的過程中完成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