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久安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長治久安

2009年09月14日
採訪:張岱屏、林燕如、于立平、陳佳珣;撰稿:林燕如;攝影:陳添寶、陳忠峰、陳志昌、陳慶鍾

從台24線往下看,隘寮溪旁有一處小村莊,就是屏東縣霧台鄉的谷川部落,也稱為伊拉部落,是這次風災過後,霧台鄉唯一能進入的災區村莊。民國98年8月9日這一天,沿著隘寮溪而居的居民,從來沒想過,有一天,可能會回不了家。

522長治久安

除了谷川部落之外,莫拉克風災讓霧台鄉三分之二的部落都緊急撤離,像是上方的佳暮村、大武村、吉露村和阿禮村等,都面臨相同的命運。現在這些從山上撤離的居民分別被安置在長治鄉的長治分台和內埔鄉的榮民之家,行動不便的老人則是被送到清靜家園休養,等待後續安排。

到九月九日為止,台24線只搶通到吉露,加上山上土石仍不穩定,搶通速度受阻,部落居民暫時無法回到家園,但很多居民還是掛心山上的情況。低著頭刺繡的佳暮村媽媽說:「我們山上還有很多原住民衣服沒有拿下來,那個都是寶貝啊!」大武村的沙大哥也說:「山上的東西很多,希望政府趕快把路搶通,好讓他們把東西扛下來。」

可是問到他們未來該怎麼辦?許多人感到茫然,是該要原地重建,還是要遷村?部落居民希望政府先進行原居住地的調查報告,再做決定。如果真的要遷村,也盼望政府能有整體的長期安置計畫,規劃一個完善的安置空間,讓災民安心的居住後,再來好好計畫遷村細節。

屏東科技大學陳天健老師,為了進一步了解霧台鄉崩坍的狀況,實地走訪台24線。一路查探下來,陳天健認為,霧台鄉山區順向坡的構造加上脆弱的地質,又遇到驚人雨量,是釀成這次霧台鄉災情如此慘重的主因。

如果真的要遷村,該如何選擇遷村的地點,也讓災民傷透腦筋,一紙來自內政部遷村意願調查書,要求近日內要交回中央,就在霧台鄉主辦的遷村會議上引發爭論。首先是決定期限太倉促,8月14日才從山上撤離,8月底、9月初就要他們選擇遷村地點,雖然意願書上面寫著只是意願調查書,但是也沒有對這張意願書作公開說明或是解釋,未來是否就照這份意願書分配遷村地點,也不得而知。

再來是在這份意願書中,政府列出可遷村的地點,有長治鄉的長治分台、瑪家鄉瑪家農場、萬巒鄉的新赤農場等等,但居民對這些地點大多不熟悉,也沒有附件說明這幾個搬遷地點有什麼特色,在對這些地點資訊不明瞭的情況下,就要居民做出選擇,似乎是強人所難。

除了意願書上的地點之外,政府表示如果部落有共識,也能自行尋找遷村地點,不過,從來不曾考慮過搬遷的居民,要他們臨時想一個地點,也很困難。這份意願書的出現,讓許多魯凱族人開始煩惱起來。

隨著遷村的議題不斷在部落裡發燒,一些關心魯凱族未來的朋友也擔心,分散遷村的結果,會讓魯凱族面臨消失的危機。於是他們成立魯凱族青年重建聯盟,要求政府在規劃重建時,要納入民間部落的聲音,也呼籲政府在考慮遷村時能以整體作為規劃。

另外值得擔憂的是,這些搬遷地點未來是不是安全,也有待檢驗,因為為求趕快重建,原本保障環境的水土保持法、水利法、都市計畫法和環評等等相關法規,都在這一次的災後重建條例中被屏除在外。環保團體對此也上街頭抗議,表示政府是藉此大開方便之門,災後重建應該先檢視國土規劃,再來訂定重建目標。台北科技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副教授廖本全也說「這是致台灣的國土,災區的居民於危險之境」。

看著四處裸露的山頭和崩落的土石,讓人深刻體認災後重建,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必須小心謹慎,否則對災民和國土,都是二次傷害。

草率通過的災後重建條例,讓關心環境的人士擔心,這三年下來會對國土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而災民也認為災後重建條例無法保障他們未來永續的生活,政府是否能多聽聽大家的心聲,不要只是求快,才能讓國土與人民得到真正的長治久安。

採訪側記:

採訪過程中認識杜正吉老師,他在學校敎母語。他對我們說,藉由這次風災,也讓他們魯凱族人有個反省,他說這些發生災害的地方,如果回溯起母語的地名,老祖宗都清楚的告誡過,這地方不能居住,只是後代的魯凱族人忘記了,以為樹木長大了,就可以居住,以為有工程保護就不會出事。

他以谷川部落崩塌的地方為例,那裡的母語就叫做「洪水之地」。而安置在長治分台的谷川居民也跟我說過,以前老人家就跟他們說那個地方會有土石流,他們心裡想:「欸…都沒有事,沒事啦!」老人家的話,就從耳朵出去了,沒放在心上,結果沒想到,真的有土石流了。

杜正吉說,他很希望重新拾起這些老人家的智慧,加上專家學者的意見,共同打造屬於他們的魯凱新家園,這些故事讓我想起人和土地,或許早在古早以前,應該是有某種默契在的,彼此尊重過生活。但我們現在是否能重新再找回土地對我們的信任?就看我們對待土地的態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