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 野生動物急救站 | 環境資訊中心
生態工程

走訪 野生動物急救站

2009年09月25日
作者:周肇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領角鴞「桿弟」是野生動物急救站的觀光大使,紅色圓圓大眼是特色「桿弟」是一隻領角鴞,人們俗稱的貓頭鷹,自從一次意外折翼之後,雖無法和其他同伴在天際中飛翔,但卻因此被賦予了同樣重要的任務──擔任野生動物急救站的宣傳大使。

位在南投縣集集鎮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簡稱「特生中心」)中的野生動物急救站,是專門救助傷病的野生動物的醫療機構。一進到急救站,就可以看到許多形形色色的「病患」,不論是天上飛的、地上爬的都可以看見,即便沒有健保卡與親人陪同,有時這些病人們還會張口咬醫護人員,醫護人員對於牠們的關愛一點也不打折扣。

現在身為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參觀大使的領角鴞桿弟,便曾是急救站的病患之一。

說起台灣一般民眾對於貓頭鷹的印象,多半就是來自於領角鴞。因為天性喜棲息於低於海拔1,200公尺以下的闊葉林地,因此在天然林地漸漸減少之下,領角鴞們開始擴散到人類居住地發展,所以也便成為目前少數可以在都會、郊區、公園及校園中發現的貓頭鷹。不過,即便相對其他保育動物靠近人類的生活,領角鴞的數量仍讓牠名列國內珍貴稀有的保育動物之一。

在全球213種鴞類中,領角鴞擁有一雙如紅寶石般的圓圓大眼,不同於部份鳥類的築巢習慣,大多利用高度不超過2公尺的天然樹洞來築巢繁殖;也不同於國內其他鴞類多居住於中海拔以上之林地,對於棲地的特殊需求之下,領角鴞雖增加了被人類認識的機會,卻也面臨了學習與人類共存的挑戰。

野生動物急救站的獸醫們每天都處理許多病患桿弟的爸媽在成家時,不巧選擇在一根木製舊電桿頂端挖洞下蛋,雖成功孵出三隻幼鳥,卻沒想到剛巧遇上台電為避免朽爛的廢電線桿倒塌傷人,主動推倒舊電桿的工作。才一推倒電線桿,便赫然發現桿頂居然有住著桿弟一家5口。而桿弟也在這次意外中,當場被失去了4個家人。在台電工作人員趕忙送到野生動物急救站急救後,桿弟總算撿回一條小命,以及犧牲一隻翅膀。

根據特生中心自2006年至2007年針對急救站內的傷病野生鳥類的統計,714隻傷病鳥類中,領角鴞為首位,佔13%,而桿弟就是其中之一。

領角鴞因為棲地受到人類影響,因此成為野生動物急救站的常客野生動物急救站副研究員詹芳澤表示,統計2006年至2007年的病例,野生鳥類被到急救站救治最大比例主要原因來自於人類因素,包括撞上電線、建物、車輛、獸夾夾傷、槍傷、掛網等等,共有296隻,佔有四成之高。急救中心先前收治一隻來自苗栗的大冠鷲,就發現5年前牠曾在彰化受傷翅膀骨折,入院手術打鋼釘,之後又因為槍傷而入院「複診」。甚至 還曾有石虎的頭部被人用十字弓射穿,所幸未傷及腦部,手術後救回一命。

以桿弟的家族領角鴞來說,主要是分布於海拔較低的森林中,在鄉間或者都市的公園綠地偶爾能發現牠們的蹤跡,是台灣現有的貓頭鷹中最常見的一種。詹芳澤說:「正因為領角鴞與其他鴞類相比,生活環境和人類較為接近,所以容易遭受到人為的干擾。另外如民間傳說貓頭鷹具有藥效,致使領角鴞也常被捕捉用於入藥。而在都市附近的領角鴞慘遭車輛撞死,或者幼鳥墜地受傷的情況也時有所聞。」

因此,每當有人來參觀野生動物急救站時,急救站內的獸醫們就會請桿弟出來見客,轉述動物與人類相處的故事給來賓聽。

當人與野生動物的界面消失後直接的結果就是意外事件的產生,建築及道路等對於動物來說形同一種致死陷阱(lethal trap),也使得野生動物棲地的零碎化。因此在山區路間,不難發現路邊一些死亡的動物屍體。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助理詹仕凡表示,之前在陽明山曾撿到幾隻領角鴞的屍體,都是在天氣較差的時候發現,但能不能判斷是天候原因,還很難說。

另外,也有人曾多次發現領角鴞捕捉道路兩旁排水溝內的鼠或蛙,猜測因進食或攜走,重量增加而導致起飛速度變慢而遭撞。

然每每到了繁殖季節,也容易造成動物的受傷的情形。「許多幼鳥對環境充滿好奇,經常離巢探索新世界,以致容易發生墜地意外。此外,鳥類誤撞玻璃、牆壁、電線桿、車輛的狀況也不少,沿海地區風力發電機的大葉片,被視為鳥類的一大威脅。」詹芳澤說明。

為盡量避免動物受到人類生活的影響,現在開始有許多工程都將動物的生存權考慮進去,以道路來說,台灣目前保守合計所有道路總共超過30,000 公里,道路密度高達平均每百平方公里83.3 公里,並持續增加中,這遠高於已開發國家的平均值。人類建設對周邊環境造成衝擊,使得野生動物的棲地零碎化,提高了動物意外事故的頻率。野生動物急救站人員也強調,不能把鳥類誤撞受傷歸因於牠們「亂飛」,很多是由於人為改變或破壞環境,才影響牠們的飛行習慣。

據統計,台灣至少有5萬個本土物種,是全世界平均值的100倍,美國密蘇里植物園園長Peter Raven曾估計,台灣至少有20萬到25萬種生物,顯示我國仍有五分之三到五分之四的物種有待發現,我國具有如此豐富的生物種類,國際上許多研究學者及觀光團體紛紛來台參訪。影響限縮野生動物棲地甚多的工程建設,該如何建立與動物和平相處之道,是現代人急需面對的。

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詹芳澤表示,特生中心為了讓更多民眾認識野生動物並且進一步愛護和保育他們,最近特別開 放了免費團體導覽,希望透過類似「桿弟」這樣的故事,引發民眾對保育工作的熱忱,詹芳澤說:「我們希望透過專業的解說方式,讓民眾親身體驗和感受,對他們 印象深刻點,也許會造成他們行為上和印象上的改變,這對野生動物是好的。」

【延伸閱讀】

※本文同步刊登於生態與工程入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