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在休閒觀光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鎮西堡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寫

徘徊在休閒觀光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鎮西堡

2003年10月19日
作者:賴粹涵

鎮西堡山景之美,在晴朗的天氣下,一覽無遺。先前參與原住民人才培育的營隊,活動的地點在新竹縣尖石鄉後山的鎮西堡部落。我們在親近神木群之前,由部落的IN帶領著,在登山口以茶代酒進行與泰雅祖先「和解」的儀式。透過虔敬的儀式,我們被「介紹」給祖先,祈求祖靈庇祐我們山林中的安危。

進入山林,一如上回的感受,五官、肌膚沉浸在清新的馬告(山胡椒)氣味與灑下的陽光中,自在舒暢,但心中的感受,似乎因著環境的變化而與上次不同。第一回與鎮西堡神木群的接觸,是去年的冬日,那時節天氣清冷,在山間尤是,尋幽訪勝的遊客寥寥可數,我們因此有幸恣意享受山中清靜。

此次適逢夏季尾聲的周休二日,在部落裡與一群群抓住夏日尾巴、上山「體驗自然」的民眾相遇,並非意料之外的事。然而,當我初抵登山口,路旁一頂接著一頂鮮豔的蒙古包卻教我瞠目結舌!突然之間,我瞭解「通往鎮西堡的山路也會塞車」所指為何了。

路標,雖然展現了文化的創意,但也隱含了原住民文化被消費的意念。衝擊還不止於此,接下來的情節一幕幕輪番上演著:熙熙攘攘的遊客在林間高聲嘻笑,林間悅耳的鳥囀、各種植物清新的氣息,我想他們定是渾然不覺了;有一名遊客為了「親近」神木,留下征服的紀念照片,竟無視部落居民所圍的柵欄,也無視其他人的存在,就這麼跨越進去!這是此行最令人難忘的一齣戲碼。同行的部落居民見狀立刻上前勸阻,加上韃伐聲四起,那名主角才趕緊摸摸鼻子離開。回部落的路上,接送我們的AT突然把車停下,提醒在溪畔烤肉的遊客別忘把垃圾帶走。而在我們最後離開鎮西堡之前,一行吉普車隊呼嘯而至,把教會廣場當作停車場,多次勸告後才不情願地離開。

隨著觀光客的增加,不論是住宿或飲食的需求,都帶來了開發的壓力。居民在民宿的經營上,還在試著找出一個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平衡點。對一個來自都市,為了享受週休二日假期的人而言,鎮西堡、神木群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對世代居住於期間的部落居民們,這塊土地的意義又是什麼?那些遊客回到城市、回到了家,或許可以驕傲地告訴親友,他們到了偏遠的部落、征服了一段不輕鬆的山路、見到了壯觀的神木;這些守護山林的部落子民要面對的除了是多一些觀光收入,還可能是神木遭到破壞、步道沿途的垃圾和原本寧靜的生活被干擾,一位長期與部落互動的朋友曾說過:「部落觀光,對漢人社會不過是增加另一扇旅遊窗口,對原住民族而言,卻是將所有窗口向世界打開。」是的,遊客只不過是過客,不是歸人,鎮西堡的子民,卻是當地永遠的主角。

以傳統方式建築的穀倉與涼亭,完全以木竹製成。我開始喜歡上鎮西堡,不只是因為菜餚裡有平時難得嚐到的馬告、食茱萸等,也不只是因為離開的行囊中總有原住民朋友與我們分享的高山蔬果,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純淨如水、自然如山的氛圍,他們對自然的尊崇、對土地的執著,更是令人動容!數天所見,我們一幕幕看在眼裡,心中卻有些不忍;當他們努力尋回過去、重塑傳統時,也必須面對外在主流社會的強大勢力,一種隨時可能把他們吞噬的力量。我能為這些可敬的朋友做些什麼呢?我還在思索著。可以確定的是,我的論文研究會是一個和他們共同努力的開始,不會是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