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國特有的「國寶」,在中國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自然生態保護的旗艦性物種和象徵,深受世界各國的喜愛。
現今分佈中心的四川,地處中國大陸西南部的長江和黃河上游,跨四川盆地、青藏高原、橫斷山脈、雲貴高原和秦巴山地五大地貌單元,總面積48.5萬平方公里,是長江和黃河主要的水源涵養地和重要的水量補給地。2006年7月12日,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一致決定,將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中國第一個以生物多樣性和瀕危物種標準而入選的世界自然遺產。
近代四川的經濟開發,使大熊貓棲息地繼續縮小。寶成鐵路的修建和沿途的開發,使四川大熊貓的分佈區從江油一線向西退縮了100公里。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四川大熊貓棲息地進一步由70年代的5塊,分割成18塊,總面積減少到100多萬公頃。20世紀80年代末情況開始逆轉,40個自然保護區在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上建立起來,總面積達218萬公頃,近50%的大熊貓棲息地和近60%的野生大熊貓個體在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內得到有效保護。隨著大熊貓分佈區自然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大熊貓種群數量和棲息地面積出現了恢復性增長,大熊貓數量從上個世紀80年代的900多隻恢復到1,206隻,增長了30%,大熊貓棲息地面積增加了73%,達到177萬餘公頃。
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位於四川省境內的邛崍山系,涵蓋成都、雅安、阿壩、甘孜等4個市、州,面積9,245平方公里。在遺產地週邊,還劃定了5,271平方公里的周邊緩衝區。其中臥龍、蜂桶寨、喇叭河、草坡、鞍子河、黑水河等6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是大熊貓世界自然遺產地的最精華部分。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是現存大熊貓棲息地中最具代表性與典型性的最大天然棲息地片區,是就地保護大熊貓棲息地遺產的關鍵地區,也是具有高度地域特殊性的生物多樣性單元。大跨度的海拔變化、顯著的氣候差異、多樣的岩石和土壤類型,使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地的植物多樣性表現為多樣的分佈類型,擁有極其繁複的植物區系成分,並與其他植物區系保持著複雜而廣泛的聯繫,是陸地生態系統中罕見的原始類型與孑遺類型物種高度豐富的聚集區。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在提交給世界遺產委員會的世界自然遺產提名評估中評價:全世界30%以上的大熊貓都生活在提名地內,構成世界上最大、最重要和毗鄰的大熊貓棲息地。也是繁育大熊貓種群的最重要的大熊貓資源庫。還是所有溫帶區域(實際上是除熱帶雨林而外)中植物最豐富的地方。更顯其重要的是,它被保護國際(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簡稱CI)選定為世界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被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確定為全球200生態區。其顯著價值還表現在,具有廣闊的面積,保護了大量地形、地質特徵和動植物物種,具有獨特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
在未來的日子裏,符合世界自然遺產標準的四川其他大熊貓棲息地,將透過世界自然遺產擴展(extention,延伸指定)的方式,逐步進入世界遺產範圍。大熊貓將自由生活在專門保留的自然保護區中,孤立的大熊貓種群將會因大熊貓遺傳交流走廊帶的建設和棲息地的恢復而連通,不同種群的大熊貓又將恢復往日的交往。川金絲猴、牛羚、豹、林麝、綠尾虹雉、雉鶉、紅豆杉、珙桐等珍稀野生動植物將伴隨大熊貓一道生存,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將真正呈現自然天成、鳥語花香、水清林茂的秀麗景觀。
※ 本文摘錄自中華世界遺產協會出版之世界遺產雜誌第四期。
※ 本文不適合網站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