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2日
摘錄自2009年10月21日新華網鄭州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黃河調水調沙治河主要是通過水庫聯合調度、泥沙擾動和引水控制等手段,把進入黃河下游不平衡的水沙關係塑造成協調的水沙過程,以提高黃河下游防洪減淤能力。黃委會在2003年至2009年間,先後進行了3次調水調沙試驗和6次生產運行,從多方面深化了對黃河水沙規律的認識。
經過9次調水調沙,黃河下游主槽河底高程平均被沖刷降低1.5公尺,過流能力由2002年汛前的1800立方公尺每秒恢復到2009年的3800立方公尺每秒,洪水時灘槽分流比得到初步改善,「二級懸河」形勢開始緩解,下游灘區「小水大漫灘」狀況初步得到改善。
調水調沙還讓黃河下游主槽實現全線沖刷,其他成果還包括:成功塑造出人工異重流,為延長小浪底水庫攔沙庫容的使用壽命找到了一條新的途徑;調整了小浪底庫區淤積形態,為實現水庫泥沙的多年調節提供了依據;生態調度使得河口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得到改善等。
黃河下游「二級懸河」現象是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逐漸形成的。長期以來,黃河下游因泥沙淤積,河道高於堤外地面,形成世界上有名的「懸河」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黃河上游來水量減少,「懸河」的下游河水中泥沙淤積更加嚴重,加上黃河灘區生產堤限制河道擺動等多種因素影響,逐步形成了目前的河槽高過黃河灘地和堤根的「二級懸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