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廁所日】分不清石頭與木頭的年代 | 環境資訊中心

【世界廁所日】分不清石頭與木頭的年代

2009年11月23日
作者:鍾國輝(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副研究員)

捷運廁所的置物架是石材還是塑膠?(當然是塑膠)曾與雲科大老師大膽合開廁所學,課程要求學生調查自家廁所裡的材料種類與數量,因為好奇而選修的大學生開始後悔要去公廁聞臭,回家作業還要面對分不清是木頭還是塑膠的廁所陷阱...

曾幾何時,木頭不再是木頭、石頭不再是石頭;另一角落的塑膠大哥卻不示弱大聲吆喝:「我不只是塑膠喔,我是環保塑膠,我可以是木頭、更可以是石頭...。」

從老祖母年代以來,在某某八大風景、十大名勝名單中從不缺席的配角得主,抱歉潑大家冷水,不是甚麼銅像地標或藝術品,那些油漆綠的假竹水泥欄杆、棕色仿木水泥扶手,模仿自然的景觀工程絕對是歷屆不缺席的候選人。最近LED技術發達,流行超逼真的LED路樹(坦白說遠看還蠻夢幻的)與塑膠椰子樹。市民或觀光客眼裡的綠竹棕木是不是真實原樣的材料?通常,管理者眼中對耐久、維護方便的功能考量,遠超過在乎美學意境的菁英意見,仿自然的人工材料與想像作法,自古皆然,只是衝擊各有不同!

整個社會對功能主義的主流價值之外,在永續發展的普世訴求年代,似乎還可以從真假材料的傳統裡挖點反省的題材:談國家、城市都太沈重,說建築也太專業,何不從小樹見大林?「廁所」空間雖小,舉凡金木水火土等材料與產業都在這交錯,吃喝玩樂、健康也都扯上關係,廁所這小地方的選材方式,幾乎就反映出外界更多地方的環境問題!

有想過古時候簡單到只有木頭稻草與磚塊的茅廁與現代廁所的差別嗎?潔淨條件之外,大量人造材料取代自然材料恐怕是最大差別。諷刺的是,自從廁所與浴室結婚之後,現代廁所變成可能很舒適(豪宅),也可能是充滿各種風險(密閉或設計差)的特區。建商常為了多小規劃出一個房間,現代廁所的通風採光甚至不如茅廁啊!

去年利用廁所學課程,指定雲科大學生以自家或租屋地點的廁所為對象,簡單調查廁所用料比例與數量,希望以大學生日常接觸的廁所,認識居住環境裡各種材料的使用情形。尷尬的是,現代廁所有太多的陷阱,這陷阱往往誤導一個大學生無法辨別塑膠裝扮成的各種分身。

曾有段時間,去水泥化與生態工法佔據主要媒體版面,幾個災害過去,工法被迫正明為工程,可是,我們似乎還沒有能力察覺身旁所有號稱環保材料、環保產品與環保園區是否名符其實?號稱奈米殺菌的燈具與抗污材料是否真如廣告所說神奇?看似大理石的化學合成面盆,看來像和風木板的門板、天花板、牆壁,看是金屬卻可能是塑膠電鍍的水龍頭開關、把手,這些跟我小時候認識的廁所大不同,以前辨別和成電光牌陶瓷馬桶與臉盆絕對沒問題,其餘材料變化不多,且多看得出來是甚麼做的。

猜猜這是木板還是塑膠?(還是塑膠)話說自從國內塑膠廠生產地磚與面板的仿真技術,實在是發展到肉眼難辨的超高水準,不知該說佩服或尷尬,滿街的流行服飾店與餐館,狀似實木製地板,幾乎九成都是塑膠製品!你會好奇大多數人家裡的廁所都用些甚麼材料呢?我猜大概只剩馬桶與洗手槽是陶瓷製品,其餘如洗手檯面多改用化學聚合材,而水龍頭、把手、燈具、垃圾桶等,幾乎都被塑料取代,地板擔心防水問題還是以石英磁磚為主,至於有裝潢的天花更幾乎都是塑膠製。

知道用了哪些材料有何關係?至少知道當代建材發展究竟是對環境更友善,或只是為了節壓低成本、快速生產劣質甚至危害健康風險的複合材料。反省一間廁所環不環保,理應從所有材料來源到運輸、設計、製造、使用與廢棄、再利用等完整生命週期階段,綜合各階段對環境衝擊較能客觀評估。但民眾不用這麼麻煩,只要想想眼前材料從哪來?最後可能到哪去?跟自己的健康與環境可能有何關係?再花點心思訂一份環境電子報,你可能會發現:在分不清石頭與木頭的年代,猜一猜家裡的廁所材料,還真是個有趣而學問多的小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