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形來了!環境污染指標生物:多毛類(上)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異形來了!環境污染指標生物:多毛類(上)

2009年11月11日
作者:黃元照(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珊瑚礁演化生態遺傳實驗室;台大海洋研究所漁業及海洋生物組博士資格候選人)

沙蠶頭部;圖片提供:謝蕙蓮還記得卡通「怪獸電力公司」中,半夜跑出來驚嚇小朋友的各種怪獸嗎?還有「星際戰警」裡,吃掉半截地下鐵車箱的巨型蛇狀怪物嗎?也應該還沒有忘記「異形」系列電影裡的駭人噁心外星生物嗎?如果告訴你這些生物其實就存在你我生活的周遭,我想很多人一定會直呼不可能!

電影以及動畫公司的工作人員在描繪這些奇形異狀的怪異神獸、外星生物時,其實多多少少都會參考一些冷門的無脊椎生物圖鑑。尤其是蠕蟲狀、具鐮刀口器或成排多毛及附肢的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這些偏僻冷門的小型生物因為體型小,無法直接用肉眼觀察,甚至種類及外型相似。顯微鏡下分類的等級上,可能要依據其觸手上的突起、芽孢數目甚至口器形狀、咽喉來作判別。這些林林總總的細項對於職業級的科學研究人員來說就已經夠頭痛了,更別說一般社會大眾能夠分辨,觀察、甚至引發興趣。

沙蠶頭部腹面;圖片提供:謝蕙蓮五、六年級生在鄉下最常有的童年回憶,莫過於在田間的渠道或是大排水溝旁,悠閒的釣魚。想當然耳,田裡最常見且最容易捕捉的蚯蚓,水溝裡的青蟲、紅蟲,都是我們小孩免費且最直接的釣餌。長大以後才知道這些條狀的小蟲就是所謂的「環節動物」。

如果我們將大隻一點的蚯蚓拿在手上,可以清楚看見身體上明顯的分節,放在地上也會發現牠的行動正是利用身體的環節來向前推進。全身光滑,在顯微境下仍可發現微細的短剛毛,這是屬於環節動物中的貧毛類。

青蟲及紅蟲學名為顫蚓、水絲蚓等,常見於河川中下游河段有機物質含量較高的泥灘地。有趣的是這類貧毛類常把頭埋在泥巴下方吃有機碎屑,而尾巴則在水中拼命的擺動以增加氧氣的吸收。因此即便在高污染、低溶氧的河底也能生存,也因為尾巴的擺動行為被稱為顫蚓。這些貧毛類除了是水中魚類的主要食物來源外,在30年前的台灣農村,更常作為魚類養殖的餌料。

腺帶刺沙蠶;圖片提供:陳建宏對於喜歡海釣的釣客而言,海蟲是最好的釣餌。這種體型較大,在各大釣具店皆可購買到的蠕蟲狀生物:沙蠶,則是屬於環節動物裡的多毛類。多毛類生物大多生活於海域的軟底質中,無論是深海、淺海、河口、紅樹林和珊瑚礁,都能發現牠們的蹤跡。由於多毛類在外觀上比貧毛類多了些附件裝備,例如兇狠尖刺的口器、可以翻出口部射出的咽喉、具長短觸鬚狀的攝食器官,甚至裝載在兩側的成對疣足運動器官;這些附件,都足以成為電影及動畫公司創作時的參考對象。

此外,多毛類不但擁有宛如絢爛霓虹燈的體色,更具有千變萬化的外型。例如外型彷彿是掛滿裝飾品聖誕樹的「旋鰓蟲」;呈白色管狀、密佈叢生的「華美盤管蟲」等等。這些生物在傳統生態學的碎屑生物鏈概念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以紅樹林為例,當環境中的動植物因死亡被分解成碎屑或是有機顆粒時,第一層的初級消費者便是由這些所謂的小型食碎屑無脊椎動物來擔任。而後生活在這些樹林中的次級消費者如招潮蟹、魚類、兩棲類,甚至更高階消費者的鳥類,再來捕食這些食碎屑動物。能量藉由生物鏈而層層向上傳遞,直到最後頂級消費者死亡分解成碎屑,如此循環不停。

多毛類絲鰓蟲科;圖片提供:黃元照記得每次台北市長選舉,藍綠兩黨總會將淡水河流域的整治與環境復育作為主力政見,甚至有候選人高喊要將淡水河沿岸變成親水公園。但是淡水河的髒亂與污臭是不爭的事實,環境復育與河川整治的難度也相對提高很多。某候選人說:我們要讓台北市民能夠全家在淡水河中戲水抓魚,當然這是最終理想。這樣的夢想相當遙遠,完全無法在短期之內完成;不過我們能夠設定一些指標項目或是生物,來評估環境復育的程度與優劣。

以實際面來說,要評估環境復育的程度,環境水質的監測是第一步,例如溶氧、酸鹼值、大腸桿菌等;這也是各縣市環保局唯一會使用的測量方式。若以淡水河來檢測,真實數據恐怕幾乎通通不合格!除此之外,我們還可利用一些多毛類生物作為指標,如小頭蟲科、海稚蟲科等,除了對於污染水體的耐受度高,還能忍受低溶氧環境。貧毛類的顫蚓科甚至能夠過濾河水中的重金屬,這類指標生物皆具備特殊生理機制,來面對並適應環境的污染及改變。(明日待續)

※本文與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