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溪之水天上來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平溪之水天上來

2009年12月14日
採訪、撰稿:林燕如;攝影、剪輯:陳忠峰;實習採訪:張佩雅

535平溪之水天上來

台北縣平溪鄉,有人說平溪之水天上來,貼切地形容它濕潤多雨的氣候條件,這些豐澤的水氣,同時提供了基隆河充沛的水源。散布在鄉間的野溪,水質清澈,更是不少溪澗型鳥類覓食的好去處。

然而,得天獨厚的水資源,讓水利單位相中平溪鄉,評估這裡是否有興建水庫的可行性。僻靜的山野間、鳥聲陣陣,只要靜靜等待,不多久的時間,就能看見身型豔麗的台灣藍鵲成群報到。

被自然綠意吸引而來的,不止是台灣藍鵲,退休後的吳金池,選擇回到家鄉安身立命。閒暇時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拿起相機紀錄台灣藍鵲。對他來說,台灣藍鵲,就像是老朋友一樣。

但是這兩年,吳金池在拍攝台灣藍鵲時,多了幾分擔心。因為家鄉要蓋水庫的傳聞,就像揮之不去的陰影,在心頭盤繞。

按照水利署初步規劃,預計花費一百七十多億元,在基隆河的主要支流竿蓁林溪設置壩高99公尺,蓄水容量5176萬立方公尺,淹沒範圍188公頃的水庫,如果與八堵抽水站的擴建聯合運用,每天可供水30.7萬噸,紓解未來基隆和台北地區可能會增加的用水需求。

不過,水庫興建後,將會淹沒東勢村56戶,兩百多人將被迫遷離家園,當地居民組成自救會,表示反對。佔地七公頃的東勢村,是平溪鄉最大的村子,煤礦產業沒落後,人口也隨之外流,大多剩下老人居住,以務農為主,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這裡的環境清幽、雅靜,其中昭和十年所建的糯米橋,更是別有風味,是許多遊客的秘密花園。

除了擔心家園被滅,更讓當地居民擔心的是,錯綜複雜的礦坑通道難以摸透,加上天災的考驗,脆弱的地質環境,是否還能承受水庫興建?今年七十八歲的老礦工高天福,帶我們來到長滿青苔的礦坑前,訴說當年的歲月。他表示,當初許多私人礦坑,彼此之間不小心挖通卻沒有上報,因此礦務局所掌握到的礦坑通道未必準確。而東勢村長也認為,東勢村地質脆弱,加上地質鑽探位置不理想,有可能會影響水庫的評估結果。

其實早在民國七十九年,平溪水庫就已經開始進行調查規劃,沉寂了十幾年,居民以為水庫計畫就此終止,沒想到去年年底,平溪水庫的初步規劃報告出爐,加深居民的憂慮。種種的疑惑與不安,讓當地居民紛紛向外發聲,希望能有更多人,來關注平溪水庫的議題。

住在菁桐老街的楊錦聰,同時也是平溪鄉導覽協會的導覽員,他認為如果一旦興建水庫,平溪鄉的觀光資源將會受到影響。日治時期就在開採煤礦的平溪鄉,沿線的十分、嶺腳、菁桐、平溪等車站,都見證當時礦坑發展的歷史,這些都形成平溪鄉獨特的觀光魅力。

如今,黑金歲月不再,轉變成另一種礦業文化的傳承,以觀光的方式繼續在平溪支線上發揚光大。

在氣候異常、降雨量不穩定的今日,缺水議題將成為常態,而台灣土地面積又是如此有限,開發水庫對環境的傷害是難以忽視的,未來水庫的興建,勢必會走向臨界點,該要如何減少水資源流失,成為當務之急。

目前全台灣的自來水管漏水率高達22%,等於將近四分之一的自來水,就這樣莫名奇妙的流失了,政府雖然有計畫編列預算汰換管線,但緩不應急,如果徹底全面汰換自來水管,或許就能省下許多水庫的興建。

打開水龍頭,我們總是理所當然地使用這得來不易的水,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水都是從哪裡來的?背後我們又付出了哪些代價呢?

採訪側記

從繁華的台北市區到平溪鄉,大約是三十分鐘的車程,一來到這就有種豁然開朗的自在感,這裡大概是全台灣鮮少沒有便利商店和加油站的地區了,只有滿山的綠意和蜿蜒山路,一路上小小的聚落散布其中,真的像是世外桃源。這邊最常見到的就是台灣藍鵲,成群飛翔的台灣藍鵲,不管你在什麼時候造訪,都能見到牠們亮藍色的身影,這豐富的生態和滿山的綠意,真像是台北人的後花園,下回去平溪時,不要只是放天燈、看火車,記得靜下心,好好欣賞躲在山野的朋友喔!

※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