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者:發展永續發展指標 應積極開放民間參與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國際學者:發展永續發展指標 應積極開放民間參與

2005年11月04日
本報訊

昨(4)日在2005年台北市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上,日內瓦大學教授Roderick J. Lawrence以「永續發展指標—從理論到實踐」為題發表演說,他強調永續發展是一個永續不斷的過程,指標的研究更是需要跨學門、共同研究與合作。議程主持人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蕭新煌亦指明,落實永續指標回饋至政策,是一重要課題,而民間團體參與指標的制定、研究、監督之意義,乃不容忽視。

席間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也對於台灣政府邀請民間參與的不足表示意見。Lawrence博士回應指出,發展指標的過程,往往忽略了民間團體的參與,事實上政府掌握了資訊就掌握了權力,因此資訊的公開及透明度是關鍵。他說,21世紀議程的精神就是強調公民參與,但事實上的確不容易達成。

Lawrence的簡報首先界定指標、永續發展、永續發展。他表示,指標簡化現實但應符合科學、指標易於了解但應可以敏銳檢測變化,進而顯示趨勢。而指標的應用也有其限制,是不能取代科學的研究。他進一步說明,永續發展是指不過量開採自然資源、保持生態的健全、彈性及適應性,同時減少人類社會之間的不平等,達達到促進健康、福利和生活水平,並培養倫理觀念及道德原則。

與談人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孫志鴻認為,永續發展是人類現階段的重要任務,而如何設計指標是很大的挑戰。目前其參與指標研究的計畫目標,乃尋求台灣在永續發展上所應採取的策略,未來能讓政府修正利用此研究成果,製作屬於台灣的永續指標。台灣政府採用這個研究成果已有三年,接下來的挑戰與努力是讓在地團體去監督與執行,現已有13個縣市政府同意採取此一方案。

另一位與談人為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Robert W. Marans,分享美國建立與討論指標的經驗。他強調製造指標及建立資訊系統的重要,同時教育及宣導亦為極具價值的工作。Marans提起在他所居住的城市,由住民所發起尋求設計一種監控永續發展的指標,盼於2010達成此一目標,從經驗中顯示,達成共識不易,即使有共識,恐對優先順序的認定也有所不同。

 

蕭新煌回應說,永續指標的決定是具高度的技術性與科學性,而公民來參加的重要性,在於表達其理想與願景,及如何透過指標呈現出來。他不諱言指出台灣政府做得不夠,但仍持續努力,近年的研究也反應於政策上的建議,使學術和應用做了有意義的連結,朝永續不斷邁進。

該研討會另一場「永續能源」議程上,來自美國密西根州安納寶市(Ann Arbor)的建築師Robert Black,向近百名與會者分享安納寶市的綠色能源發展經驗。Robert Black目前任職於Sunstruckures建築事務所,以建築師的角度,和一群社區工作者合作推廣綠色能源使用,成功說服政府訂下2015年綠色能源比例達總耗能20%的目標。過程中,他們與政府合作建置資料庫,紀錄各種能源或燃料的耗能數據,作為政策分析依據;並將能源相關訊息透過電視播出,提升公民意識。

針對與會者提問:應如何訂定綠色能源目標、如何考核每一工作階段的表現?Black表示,以安納寶市的經驗,他們是先根據相關研究訂出一個百分比,然後再據此提出可行的方案。不過,他承認要決定什麼目標才是合理的,的確很困難,不過他們每月都去市議會報告進度,接受公眾檢驗。Black也提到,從1993年到現在,他們為安納寶市收集了12年的資料,這些都是政策遊說的重要基礎;建置資料庫的工作也訂有合作機制,開放讓其他團體參與。

Black最後說,他認為每個城市、地區的情況不同,如何成功說服當局發展綠色能源,也會有不同策略;有時動之以情,有時說之以理,但最基本的還是資料收集工作要確實。雖然安納寶市經驗無法完全套用至台北,但相信仍值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