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溪床 發現百萬年鯨魚化石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大甲溪床 發現百萬年鯨魚化石

2010年01月31日
摘錄自2010年1月30日中國時報中縣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台中縣社區大學教師李天德及台灣石頭學會,於大甲溪進行戶外教學時,意外發現兩根180萬到500萬年前鯨魚肋骨化石。會長王鎮炎1月29日疾呼,籲請學術單位盡速搶救挖掘,否則雨季一到,恐將慘遭沖刷流失殆盡。

台灣石頭學會趁大甲溪枯水期,由李天德帶領會員,前往大甲溪中、下游進行系列地質、地形、古生物化石教學活動;在豐原市與后里鄉交界的溪床上,意外發現兩根鯨類的肋骨化石,一根長2.3公尺,另一根約2.1公尺。

李天德初步研判,該兩根鯨魚肋骨化石,應屬於新生代第三紀上新世桂竹林層之岩層中,因化石被堅硬、含鈣質的圍岩(形成結核)保護住,且被礦物質置換(色澤部分黝黑、部分呈深咖啡色),石化程度及保存狀態良好。

李天德指出,肋骨長達兩公尺餘,海、陸上只有鯨魚與大象的肋骨有那麼長,從大甲溪床發現肋骨的周遭,還有貝、蟹類的化石,才大膽研判應是鯨魚的化石;原本埋在大甲溪床的礫石層下,九二一大地震造成溪床提高,加上七二水災沖刷後,方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