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雲水難題(下)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彰雲水難題(下)

2010年03月08日
採訪、撰稿: 陳佳珣;攝影、剪輯:張光宗

台灣地下水資源的開發,政府其實著扮演火車頭的角色。深度超過一百公尺的深水井,日以繼夜的抽取地下水給農民灌溉,在斗六地區,清澈的水在水圳裡流動,農民埋了管子把水引進果園,這3、40年,果樹生長所需要的水源,都來自雲林農田水利會的深水井。

地下水一直是雲林農田水利會主要的水源之一,500多口的深水井散佈在雲林的平原上,當台塑六輕調撥大量的農業用水,勢必產生的排擠效應,造成農業抽更多的地下水,在雲林、彰化的平原上,常常可以看到每塊農地旁邊,都有抽水馬達的景象,農民還得擔心地下水位下降,未來要再花錢打新的水井。

從農業、漁業、工業、畜牧到民生,地下水是彰雲地區賴以生存的水源,每年抽取量在9到14億噸之間,扣掉天然的補注量,每年超抽1.5到4億噸,長期累積下來,彰雲地區成為嚴重的地層下陷區,沿海下陷深度超過2公尺,海平面甚至比陸地還高,每當颱風暴雨,沿海鄉鎮總會傳出淹水的災情,居民生活在水患的夢魘中,為了解決水患,政府編列1440億元的治水經費,其中「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就包括地層下陷區。

地層下陷的災難從沿海往內陸延伸,在彰化二林以及雲林土庫一帶,每年下陷速度甚至比沿海還快,甚至成為高鐵營運的長期隱憂,在高鐵經過的元長、土庫地區,基座跟著土地一起下陷,如果基座所在地的下陷速度不一樣,就是所謂的差異沉陷,將會衝擊高鐵的行車安全。

地下水超抽伴隨著海水入侵、土壤鹽化的危機,鹽化的土地無法耕作,只能任由它荒廢,土壤鹽化是國土資源的一大隱憂。

為了解決地下水超抽的問題,水利署尋求以地面水源替代地下水,雲林的民生用水每天26萬噸,林內淨水廠提供13萬噸水源來自集集攔河堰,剩下抽取地下水13萬噸,彰化的民生用水每天是38萬噸,台中系統支援8萬噸,剩下的30萬噸是抽地下水,興建中的湖山水庫,未來提供雲林每天33萬噸、彰化4萬噸,而在烏溪,水利署正規劃鳥嘴潭人工湖,提供彰化每天22萬噸的用水。

在烏溪下游,水利署計畫興建大度攔河堰,作為中科四期和國光石化這些新開發案的水源。但雲林、彰化既有的工業都使用地下水,合法的使用量每天39.8萬噸,大度攔河堰的水卻沒有給這些舊有的工業區。水利署表示,新的工業區用水比較集中,投資成本比較容易控制,老舊的工業區非常零散,且是用自來水系統或者自行抽地下水,面臨供水系統佈設的困難,投資成本相當高。

舊的工業區沒有地面水可用,再加上違法抽取地下水的工廠是更大的黑洞,工業抽地下水的問題很難解決。

養殖漁業也是抽地下水的大戶,提供新水源取代抽取地下水並不容易。彰化縣政府表示,提供給漁塭新的水源,漁民不見的願意接受,他抽地下水不用錢,只有電費,新的水源開發用來發展國家經濟或是民生,民生、工業、農業用水不足會開發新的水源,但開發新水源遏止漁塭超抽,水資處副處長認為不可能。

地下水超抽的問題,在雲彰地區還是無解,但如果一味的想以地面水資源取代,衝擊也相當大。

固若金湯的集集攔河堰,閘門只有在洪水來臨時才會打開,在排沙閘門下方有隱藏的魚道,是提供給魚蝦回溯的通道,也是壩體下方唯一的水源,加上南北兩岸沉沙池的尾水,提供濁水溪的生態基流量。但過去還是曾經發生集集攔河堰把水攔光了,導致下游河道魚屍遍佈,當我們從河川取走更多的水,對水中魚蝦的影響就越大。

除了生態面,橫跨在濁水溪的集集攔河堰,猶如大型的攔砂壩攔阻砂石,下游缺乏砂石補充被沖刷變成大峽谷。雲林環保聯盟理事長張子見表示,外傘頂洲因為六輕和集集攔河堰的運作,現在剩下四分之一,就是最顯著例子。

濁水溪在集集攔河堰以下,還有濁水溪的支流清水溪的水匯入,但雲林農田水利會,在匯流處下方設置斗六堰取水,未來湖山水庫的水源也來自清水溪。在集集攔河堰和斗六堰大量取水後,濁水溪這條泱泱大河,如今只剩下涓涓細流。

水資源的使用牽一髮動全身,上游把水取走,讓濁水溪沿線從西螺到麥寮四個鄉鎮飽受沙塵暴威脅,小朋友上課都還要戴著口罩,這些地區呼吸系統疾病偏高,與沙塵暴有直接關聯,對農業種植更是不利。農民割稻機器壞了兩、三次,蔬菜收成前必須用水沖洗,但仍然會有泥沙,賣價變更低。沙塵暴造成的財產健康損失,難以估計。

雖然沙塵暴的成因和高灘地的農耕行為以及風速有關,但河川水量也是一個重要的關鍵。水利署表示,在枯水期,除了河川基流量,多餘的水會放回濁水溪, 未來湖山水庫完成,可取代部分地表水源,而新的開發案在枯水期必須自覓水源。

彰雲地區的地面水過度取用,地下水持續超抽,水的問題已經無解,依照現在彰雲地區發產高耗水的趨勢,要談水資源永續發展真的是奢求。雲林環保聯盟理事長張子見表示,水資源的開發必須做政策環評檢討,到底發展這些產業對環境、社會福利有沒有幫助。彰化環保聯盟蔡嘉陽表示,更上位討論必須討論台灣土地資源使用,水資源問題背後的根源,是價值的判斷,是台灣國土規劃的問題。

當水患引發民怨,執政者才看到地層下陷的嚴重性,卻只是編列治水預算,治標而不治本。當旱災發生,只想著開發更多的水資源。台灣的土地如何適才適用,考驗著領導人的智慧與遠見。

※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