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日】面對不穩定的水資源(上) | 環境資訊中心

【水資源日】面對不穩定的水資源(上)

2010年03月19日
作者:翁御棋(日本岡山大學環境學研究科助理教授)

台北縣河畔溼地。照片提供:翁御棋(日本岡山大學大學院環境學研究科助理教授)水資源可說是人類社會裡最早出現的工程之一,是土木學群裡最早也最重要的領域之一。但歷經幾千年以來,人類還是無法克服看老天爺吃飯這個問題。

在號稱佔有絕大面積的水域的地球上,人類可使用的穩定淡水資源確是異常稀少。利用地表水包括河川水、井水、池塘、湖泊等做為取水源是幾千年來的基本方法。但由於工業革命後,人類生活方式產生重大改變,人類社會對水資源的需求劇增。但地表水反遭工業廢水、廢棄物及氣候變遷下的微生物相變化等污染威脅。水庫工程在土木工程的進展下,變成一個較穩定的取水源。在上個世界末期,亦早有許多先行研究指出本世界將是個可能因爭取水資源而引起戰爭的時代。 

面對水資源不足的困境,開源與節流是最基本的想法。

日本京都市政府之雨水儲留設備與建築綠化作業。照片提供:翁御棋(日本岡山大學大學院環境學研究科助理教授)以開源而論,在人類社會儲存可用水依尺度而分,可從個人的小茶杯、水壺到家庭的儲水筒,住宅樓頂儲水槽,大至池塘、湖泊,甚至大工程規模的水庫。各個時間與空間歷程中,供給應起碼維持需求量。而近20年的發展,各界亦將生態系的水資源需求量納入水資源管理系統處理,台灣近年的水資源軟硬體規劃也漸漸將生態基準流量考慮在內。從生態水文學的觀點考量來看,人類對水文圈的各種歷程有更深入了解和體會,知道水循環在人類各個活動與生態過程中扮演的功能與角色,人類對於水的生態服務價值將會更為重視,才更有機會促進水資源使用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率。在都市圈裡利用滯洪池、透水鋪面、人工濕地與雨水儲留等設施讓水能在高度人工化都市內的停留時間更長並提供更多生態棲地,也是目前許多地方正在努力之處。 

但也是老祖宗傳下的簡單觀念: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資源能源管理,包括水資源管理規劃,至少都應考慮並滿足近未來的變化。以台灣的狀況而言,在各個情境模擬下,各個地區依不同發展狀況有各自的可能需求量, 大約每年120億噸是在民國110年以前需維持的理論總供給量的安全值。但實際的可能供給量,大概如此資料所示,水庫固然重要,地面水仍佔50%以上,是最重要的水源 。若是地面的河川水污染程度能降低而得以更妥善利用的話,必能減少高山地區水資源設施的需求和未來可能相關的負面衝擊。


民國110年後年總需水量推估及利用示意圖。資料來源:水利署

水資源問題除了靠老天爺幫忙外,更需要公民社會的力量自救,降低河川點源與非點源的污染狀況,使河川水可使用率更高才是。台灣河川污染程度仍然偏高,河川地廢棄物非法棄置情形仍常常發生,除了公權力介入外,這更需企業有更高的社會責任才是。這部份只能期待企業自省與政府政策引導及加強稽查來逐漸改善。亂世用重典,這在民主社會是很難達到,但如果攸關未來永續生存發展問題的話,必要的重典和排除政治力干擾還是需要的。若以其他國家實際做法來看,重罰與適當的經濟誘因並行是不錯的做法,但保障守法者的權益,不讓非法者笑守法者笨,是執法稽查單位該有的努力。

杜絕不當污染,改善生活區域的水環境,讓大家能夠自然地和河流生活、生存在一起,重拾以前的親水文化,應該是整個社會各份子,特別是執政者的必要努力。

日本岡山縣倉敷市水上婚禮(復甦之水百選之一)。照片提供:翁御棋(日本岡山大學大學院環境學研究科助理教授) 日本長野縣安曇野市穗高湧水群(昭和時期名水百選之一)。照片提供:翁御棋(日本岡山大學大學院環境學研究科助理教授)

行政鼓勵上,以日本而言,環境省定期檢視國內各地的水資源水質狀況,在原本水質良好的地區給予「名水百選」的特殊榮譽,全國民眾都會爭相到該地參訪,品嘗該處自然甘甜的原水;另外在國土交通省也對社區營造一些成功的水環境再生地區,給予「復甦的水環境百選(甦る水百選)」的鼓勵(請參照日本環境省資料一資料二國土交通省資料)。這兩種做法不但讓該地區的民眾與市政單位更為重視自己環境的品質,也形成另一種自然文化觀光資源,變成各地域在環境品質改善的一種良性競爭,這或許也是一個不錯的讓大家更重視身邊水環境的一種方式。而點點滴滴累積起來,長遠來看更可讓水資源開發單位減少對高山水庫的需求與依賴。(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