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供水穩定條例 夾帶「吉洋人工湖」計畫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南部供水穩定條例 夾帶「吉洋人工湖」計畫

首次朝野協商未取得共識 4月8日再度協商

2010年03月31日
本報2010年3月3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2005年地方民眾反對吉洋人工湖的抗爭行動。蔡奕琦攝。水利署為預防南部地區缺水,提出「南部地區水庫活化及供水穩定特別條例」,提撥特別預算500億元,其中夾帶近200億元推動「吉洋人工湖一期計畫」。由於吉洋人工湖爭議過大,環保團體要求水利署不應趁著南部缺水夾帶條例過關,應進一步評估吉洋人工湖的必要性,以及對環境及民眾的影響。

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表示,特別條例因朝野立委及行政院都很關心,因此未經委員會審查直接進入朝野協商,昨天(29)首度協商並未通過,因為立委要求水利署應再詳細說明預算使用細目,預計四月八日再度協商。

特別條例預計推動期間從2010年到2015年。主要用於曾文水庫、烏山頭水庫、南化水庫的上游集水區保育治理,水庫更新改善,處理水庫淤積、土石安定。另外在新水源開發項目,重點項目是「吉洋人工湖一期計畫」。

吳約西表示,由於水庫清淤短期內無法完全回復原來的蓄水功能,因此有必要多管齊下,包括開發吉洋人工湖一期計畫、臨海汙水回收再利用、推動節水、甚至海水淡化、開發地下水及伏流水等等。

吉洋人工湖只需做環差、或應重作環評?

吉洋人工湖2001年6月29日通過環評審查,但因爭議過大直到現在並未開發。原規畫設ABCDE五個湖區,現縮小面積先做CD湖。用地310公頃,水域面積260公頃,總工程費約217億。預計每天供水14萬噸。

依環評法規定,開發案核定後三年內未開發必須提「環境影響差異分析」,環保署審查過關後才能推動。不過由於修正後的計畫與當時的計畫差異很大,依環評法規定異動超過10%必須重作環評,不只做差異。

因此吉洋人工湖如要重新推動,只需做環境差異分析或需重作環評,還有爭議。吳約西說,「站在水利署的立場,當然希望只做差異分析。」

人工湖形同抽地下水?

人工湖位於荖濃溪、旗山溪滙流處,這裏是地下水豐沛的地區。民間質疑,這裏地下水位高,人工湖不必引水,地下水就快把湖裝滿,等於是把300公頃的地下含水層曝露出來。

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政表示,有些地方地下水位離地表只有1.4公尺,但人工湖要往下挖深12米,意味著把700公頃地下含水層通通曝露出來,「那有那麼笨的事情啊。」豐沛的地下水挖出來蒸發,設計本身就有問題。

另外,人工湖預計在豐水期從荖濃溪取水,枯水期不取水,因為荖濃溪枯水期沒有水。但豐水期時人工湖水位隨當地地下水位上漲,儲水空間不會到12米。

等到豐水期末端湖已乾枯見底,這時還要取水34萬噸,而無法從荖濃溪取水,意味每天在抽地下水。李根政質疑這套運作機制有問題,形同抽地下水,「真的要這麼做,根本沒必要挖湖,只要抽地下水就好。」

人工湖投入近200億,只能取水14萬噸?

另外,投入近200億建人工湖,每天卻只能取14萬噸水,投資效益之低,也引發民間質疑政府亂花民眾納稅錢。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表示,如果只為了多 14萬噸水,很多方法都做得到而且並不難,為何一定要開挖吉洋人工湖?「這種案子做下去只會天怒人怨」。

洪輝祥表示,水利署應該去做的是治本的問題,而不是花人民的納稅錢好幾百億,這次要花500億在特別預算,政府難得一年在森林裏投入5億,10億。他建議,如果把這200多億用於上游集水區,把森林、邊坡、水土保持做好,形成一個天然水庫,就不用再蓋水庫或人工湖。

人工湖可能波及附近農民用水

吉洋里里長曾月飛說,人工湖附近的吉洋里、吉和里、吉東里、廣福里、土庫村,大部份農民種田、養殖,都靠抽取地下水,如果吉洋人工湖把地下水抽走,附近農民無法生存,可能連生活用水都受到影響。

而且最令當地居民氣憤的是,水利署重提吉洋人工湖計畫,都未知會當地民眾。曾月飛說,「我就覺得莫明奇妙,身為一個里長,竟然要做了都沒給我們通知一聲,自己看媒體看到的。」

曾月飛表示,過去每次開會都有通知居民,但每次都不歡而散,從來沒有聽說居民同意做人工湖,結果水利署對外都說已經與地方紳協調好了,「這是亂說一場,不論地方總幹事,都認為這是絕對不能做的事情。」

曾月飛說,這個地方是一片綠油油的農地,只要好好開發,種起來都滿漂亮的,不論是毛豆、西瓜、哈密瓜,農產品都滿好的。「為什麼一個好好的農地要挖12 米?」

良田變人工湖,我就不同意

吉洋人工湖計畫以獅子頭圳的灌溉用水、以及竹子門發電廠的尾水做為供水來源。但這兩項水源正好是南隆農場的用水來源之一。水源供應給吉洋人工湖,等於是犧牲了農業用水,3000公頃的農田恐怕將無水可灌溉。

廣福里農民古德福說,吉洋人工湖等於是全世界最大的井,甚至還設有10口25米深的深水井,每天抽,抽取的量這麼多,會影響到南隆農場用水。「以後私人設的井將抽不出水來,我們靠什麼生活啊?」

※ 本文同步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