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資10年】從歷年重大新聞剖析國內外環境趨勢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環資10年】從歷年重大新聞剖析國內外環境趨勢

2010年04月17日
作者:董景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

環境資訊中心十年來固定在每年年底,由每天出刊的電子報中會選擇約20則環境新聞提供讀者票選,票選結果會以記者會形式或是邀請相關環境新聞媒體發布。2001年開始仍以國內議題票選為主,自2002年起即加入國際新聞票選以來,目前是環資持續進行的盛事,因此也累積了相當的新聞議題資料庫。

我們常說回顧過去可以創造未來,以下僅就台灣環境電子報中,每年讀者票選的十大國內與國外環境新聞,進行主觀的分類,基準為每則票選新聞僅隸屬於一個議題類型,包含以下十大類型:傳染病、食品消費、公害污染、土地開發、物種保育、政策(治)、環境災害、水資源、能源、暖化。而2010年的國內新聞採用環團提出的十大前瞻,國際新聞則暫先採用世界資源研究所(WRI)所長Jonathan Lash在華府接受環保記者採訪所提出的趨勢觀察。

以下為逐年分類的結果:

台灣十年環境新聞2001-2010

國際九年環境新聞2002-2010

十年來的國內十大環境新聞票選,前五大議題依序為:政策(治)30%、物種保育17%、土地開發16%、公害污染16%、水資源6%。而十大國際新聞,依照主要議題依序為:全球暖化27%、物種保育16%、環境災害11%、政策(治)、食品消費、能源各為9%。 

僅管是基於相對主觀的議題類型分類,並且忽略了議題間的連結性,然而仍然可以看出一些有趣的趨勢。國際新聞與國內新聞一直有相當的差異性存在,台灣的環境報導更容易聚焦在政治議題、土地開發與公害污染等立即的切身議題上,或許因為台灣國土長期遭受各種人為開發的污染破壞,使得環境議題在氣候變遷的挑戰下,不但無法聚焦真正的環境政策,僅有口號式的保護區域劃定,卻缺乏管理。有別於國際保育議題已發展出基於研究的物種保育政策,針對氣候變遷的因應對策,跨國的海洋保育議題的深入陳述與關照,相較之下,台灣國土的處境充滿悲情,令人擔憂。

又或許是對於生物多樣性公約、京都議定書等議題的全民認知不足,台灣的十大環境新聞類型不如國際環境新聞豐富,對於新興的環境議題,比如說氣候變遷,反應的速度較慢,或許是新聞中仍無法進行深入的議題報導,也有可能反應出新聞閱聽人還沒辦法將國際重要議題與台灣的現況聯結,不論如何,都展現出饒富趣味的台灣環境新聞現況。相較之下,政治新聞很容易攻佔環境新聞版面,最可悲的是土地開發與環評問題,幾乎佔去每年台灣本土新聞票選的大半,讓人不禁要懷疑,掌管環評法的環保署真的是一個環境保護的部門嗎?

海洋保育區的議題終於逐漸出現在台灣的重要議題中,過漁以及台灣開放珊瑚礁的採取捕撈,如果在新聞報導上能夠跟日常生活更加串聯,才能激起民眾的保護意識。

而針對物種保育新聞整理,十年間台灣相繼上榜的物種有:亟需保育或面臨開發壓力的八色鳥、白海豚、紫斑蝶、諸羅樹蛙、黑面琵鷺,過漁的珊瑚礁和黑鮪魚,以及屬於外來入侵種破壞生態環境的入侵紅火蟻和蘇鐵白輪盾蚧。

下列物種保育議題則出現在十大國際新聞名單中:大型魚類過漁、禽流感與鳥類、亞洲水鳥銳減、瀕危物種增加、蜜蜂消失、黑鮪魚列入瀕危物種、捕鯨、淡水魚入紅皮書。

綜觀國際新聞,暖化議題佔去多數版面,IPCC這個實際編制只有四人的小組織,將會讓氣候變遷主宰2010年的環境新聞版面,這是因為災害報導壓倒性的引起人們的同理心,而傳統的物種保育需要更新的思維,環境會持續劣化,個人的守護行動興起,支持有機農業、綠色消費、參與環境信託、計算碳足跡等個人行為,都能發揮關鍵影響力保護物種與生態環境。

展望未來,遏止森林砍伐與劣化、保護熱帶珊瑚礁、拯救保存全球漁業、避免生態系統退化是目前最迫切需要關切的焦點,我們不僅在生活行動面需要綠色思維、也須轉型政策制度,將生態環境納入考量才足以因應全球變遷的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