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蘭嶼海域的潮間帶,估計有上萬隻海蛇,密集度全球數一數二。公視採訪團隊在台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杜銘章引領下,實地前往蘭嶼追蹤臺灣海蛇的現況,並涉險進入位於峭壁30公尺底下、人煙罕至的蘭嶼的海蛇洞,此次更是全球首度拍攝到「海蛇蛋」的蹤跡!這項發現,連國內獨家研究海蛇25年、被稱為「本土蛇類野外生態研究第一人」的杜銘章教授,也大感振奮!公視新聞部與台師大生命科學系攜手合作、以共同推廣生態科普教育為方向,4月26日舉行合作簽約記者會,一同為大眾揭開台灣海蛇神秘的面紗。
海蛇需要淡水 受氣候變遷影響甚鉅
蘭嶼常見的海蛇屬於闊尾海蛇屬。杜銘章的研究發現闊尾海蛇屬(Laticauda)的三種海蛇-闊帶青斑海蛇、黃唇青斑海蛇以及黑唇青斑海蛇,他們其實需要喝淡水以補充水分的損失,這樣的發現和傳統上認為海蛇都可以直接喝海水,再利用舌頭下的鹽線排除鹽類以保留淡水的認知有相當大的差距。
闊尾海蛇屬的海蛇還有一項不同於其他海蛇的特性是他們是卵生的,其他的海蛇則是胎生的。卵生的海蛇需上岸找尋隱蔽潮濕的洞穴產卵。當島嶼太小沒有足夠的淡水補充或適當的產卵場,闊尾海蛇屬的海蛇便難以在此建立穩固的族群。蘭嶼除了有良好的珊瑚礁生態系,也有充足的淡水補充,又能提供適當的產卵場,因此其海蛇的種類和數量特別豐富。
人類對於海蛇的研究尚有許多空白,連研究海蛇25年的杜銘章都只能說出每隻海蛇壽命約10幾年。每隻海蛇每年產卵4顆左右的蛇蛋,產卵地點,位在有淡水的珊瑚礁中;每顆海蛇蛋約5公分,孵化需要4個多月。平時海蛇雖然生活在海水中,但是據觀察這裡的海蛇需要上岸飲用淡水,才能生存。然而近幾年,杜銘章推測因為氣候變遷,很可能影響需要持續仰賴淡水生存的海蛇。降雨不穩定,有時缺水、有時暴雨,都會影響海蛇的生存環境。
深具觀光潛力 需要配套措施
蘭嶼的4種海蛇是闊帶青斑海蛇,黑唇青斑海蛇,黃唇青斑海蛇和飯島氏海蛇,牠們的攻擊性都很弱,飯島氏海蛇更因特化到只以魚卵為食,其毒腺和毒牙已經退化。闊尾海蛇屬的海蛇一般被認為是溫馴的類群。闊尾海蛇屬的海蛇一般被認為是溫馴的類群,杜銘章自己就曾對闊帶青斑海蛇的攻擊行為作了簡單的紀錄和測試,發現73%的個體並不理會人類的存在,牠們在遇到人類時,既不逃離也不游過來,頂多是在吐信探索不久便離開,從沒有一隻蛇有主動攻擊的行為,甚至於有2%個體在和我初遭遇便轉頭快速逃離。因此杜銘章認為,蘭嶼是全世界難能可貴的觀賞海蛇的地點,極度具有觀光發展潛力。只要做好觀光生態配套措施,與海蛇共游,將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潛水景點。
蘭嶼為何成為海蛇的棲息天堂?當地人為何能跟海蛇和平共處,鮮少被咬傷?海蛇為何是喝淡水、而非海水?全球氣候變遷,又將對海蛇生態帶來什麼危機?這段奇妙的探索,4月26日晚間8點「公視晚間新聞」,將有完整披露。公共電視新聞部經理何國華表示,這次是2分鐘的新聞畫面,年底前將會推出50分鐘的完整海蛇生態的影片,敬請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