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這類的自然資產,將會對未來的經濟成長與榮景扮演重要的角色。若是能進一步得加強相關政策的架構,對經濟轉型的過程多加管理,將能創造出深具效率的經濟。TEEB的研究建立在現存的許多國際行動與報告上,例如聯合國的千禧年生態系統評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指出自然本對人類生存與福祉的重要性。當我們將所有證據拼湊在一起時,我們同時也面臨會反映在政策上的巨大經濟成本。
政策造成改變
自然資本是個提供人類服務與支持我們經濟的網絡。自然資本對解決許多生態的危機,有巨大的貢獻,這些危機包含氣候變遷、糧食安全、不足的用水。這些危機在被解決的同時,也能消弭貧窮。面對自然資本的議題,沒有一個一體適用的方法,必須因地制宜。但有兩個建議方案,可能可以適用於各種不同的案例。
一、政策回應不該只限於環境政策的範圍,而還需要考量不同層面的政策,例如農林漁業、能源、食物與引水、採堀自然資源的產業、運輸、旅遊和健康政策等等。
二、若是能從廣泛、多元的層面計算國民所得帳,則自然資本的價值將更能反映在決策過程中。單一的政策工具雖然有時有用,但是一個深具彈性與綜合性的政策回應,將會更有效用。
TEEC的研究與分析指出不同模式的政策回應,並描述了現存的工具與措施。就如同前述所言,不同的工具適用於不同的情境,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則。不過,對每個國家而言,在進行政策評估時,以下的步驟可能會派得上用場。
步驟一:體認生態系統服務與生物多樣性對該國經濟的意義,當務之急是評估生態系統服務會對經濟發展與就業帶來的影響,以及隨之而來的風險與損失。
步驟二::估當今的政策與改變的可能,要如何調整,才能將自然資本管理得越好。
改善的機會
決策者必須決定要怎麼做,才對國內與現存的環境最有利。以下的選項將能幫助決策者做出決定。
管制的重要性
有效的管制措施將能提供一個框架,確保自然資本可以被永續利用,並能成為其他政策的基礎。管制措施不僅限於稅賦與罰款這些市場性的工具,也可以是改變經濟誘因,讓私部門改變行為,以確保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帶來的利益。
經驗顯示,市場性工具比管制措施更能有效率得達成環境政策的目標,有些市場性工具可以增加政府歲入,又能管理生態多樣性。例如歐盟排放量交易制度(EU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然而,這種市場性工具無法適用於每個情境。要使用這種市場性工具,必須以高度的行政管理當基礎,並付出巨額的交易成本。即使如此,一旦遇到政治阻力,整個政策的適用性就可能受到破壞。
改革補貼措施來彌補已造成的環境傷害
調整用於農漁礦業、將近一兆美元的補貼,改用於維護生態系統服務與生物多樣性是當務之急。尤其是要調整那些會影響環境的產業所獲得的補貼金額。研究顯示,用於維護生態系統服務與生物多樣性的補貼應占全球GDP的1%,才能避免氣候變遷的危害,這種危害可能會造成全球GDP流失5%到20%。從本研究的觀點來看,改革補貼措施將曾能更自由得運用公共資金,促進資源有效得運用與適當得成長。不過,在此之前,政府應先承認生態系統服務與生物多樣性的利益。
獎勵服務之供給
為了要刺激生態系統服務的供給,獎勵那些管理與維護這些服務供給的個人與社群是很重要的。經過適度的設計與執行,生態系統服務償付機制(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PES)將能帶來與分配利益;減少因森林遭移除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Reduction in Emission from Deforestation,REDD-Plus)則能尋求一個調節氣候變遷的雙贏策略。這兩種機制,都是要透過協商來確保生態系統服務能夠持續供給。
支持投資自然資本
對適當的目標自然資本進行投資,將能帶來高投資報酬率的回饋。例如,復育已破壞的地區,將能幫助我們維護原住民的經濟生活與讓他們能持續維持生計。
展望未來
如同前述所言,轉換政策是個困難的任務,首先得有足夠的時間,在過程中學習改變;其次,政策之改變將會付出成本,也會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對,這些都需要克服。因此,要試著將自然資本、經濟活動與社會福祉連結在一起,才能有助於和受影響的人口溝通。此外,改變心態,承認自然資本與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並不為短期的政策成效所宥,是還需努力的部分。許多政策的選擇將會受到跨部門合作和夥伴關係之建立的情況影響。
從各層面創造政策改變
對決策者而言,大部分改變政策的機會限於國內層面,但通常涉及國際合作與條約的政策,反而比較容易實施。當然,在地的管理也會決定自然資本是否能永續利用。
建立夥伴關係
要讓改變能持續進行,人們間的合作至關重要。因為大部分的自然資本是公共財,因此管理自然資本需要政府的參與;而自然資本會影響個人,個人行為模式與消費習慣也會決定全球生態足跡的發展,因此個人與非政府組織也該參與管理自然資本。除了政府與第三部門外,產業的參與將能促成一個更能有效率分配資源的經濟體系。國際組織也扮演重要的角色,透過國際合作的機制,將能促成某些層面的政策發展,尤其是指那些能同時提供當地與全球利益的生態系統之管理。
建立更能有效利用資源的經濟體系
當氣候變遷的威脅日益高升,政府開始朝向低碳經濟的方向發展。應該利用這個機會,發展更能有效率運用資源的經濟,這種經濟可以反映許多自然的價值,例如食物與原物料的供應、乾淨用水的取得方式、各種娛樂和啟發性靈的方式、與文化和心理認同的感受;這也是一種善用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與既存資源的經濟,又不會影響到資源的永續利用。最後,這也是一種被那些承認自然資本價值的社會所支持的經濟。
我們常很難去回答那些跟生態系統服務與生物多樣性有關的大哉問,例如它們對不同社群的影響,我們可以容忍這兩者流失到什麼程度。這份報告要呼籲更多決策者能從更多層面思考現存的挑戰,尋求多方面的解決之道。尋求一個國際與國家層面的政策框架,將能有助於系統性得回應自然資產的價值相關的議題。這將能開啟新的契機,來處理貧窮、發展與成長的問題。同時 透過經過良善設計的政策,將能呈現自然的價值,讓消費者、產業界、社區和公民能獲得足夠資訊來做決定。要讓這些願景成真,需要付出許多努力與國際間的通力合作,但根據現存的證據顯示,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未來掌握在我們手上,我們有潛力讓願景變得更為正面、積極。雖然仍有許多不確定性,但許多好的想法已經在手。認知與了解自然的價值,意味著所做的決策將有助於建立一個能永續發展的環境,我們的經濟與社會也將從中受益,我們的子孫也將獲得同樣的利益。
2010年是生物多樣性之年,希望這個議題因為TEEB這份報告受到重視,並創造一個開始「改變」的好機會。
※本文出自2009年環保署「國際環保動態訊息蒐集及趨勢分析」專案計畫,編譯自「TEEB」2009執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