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GN在台灣】開放空間會議 以多元、開放自由的原則產出決議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APGN在台灣】開放空間會議 以多元、開放自由的原則產出決議

2010年05月01日
本報2010年5月1日台北訊,潘佳修報導

為期3天的第二屆亞太綠人大會(APGN),4月30日在天母國際會議中心,正式展開。第一天登場的,是有別於以往會議型態的「開放空間會議」(open space);用最自由、開放的方式,讓每個與參與者不分國籍、不分年齡、性別,自發性的形成不限大小的組別,討論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也最充滿熱情參與的環境、人權等議題;以亞太綠人大會的主旨「公平分攤」(Fair Share)為大會主題,希望許我們的地球一個綠色的未來。

開放法則

「開放空間會議」是從1985年開始的,美國人Harrison Owen所提出。他是一位企業顧問,有一年在規劃組織發展會議會後,進行問卷調查時發現,獲得最大回應、最具學習效果的,竟是「茶絮時間」,原因大家認為此時可以進行彼此自由連結、交流。因此Harrison就將這種具有自由精神的方式,變成有系統、架構的開會形式。而且Harrison在西非當攝影記者,就曾發現當部落在開會時,就是繞一個圓圈,各自有各自的小組,想討論什麼就到哪一組的自由型態。

 「開放空間會議」有四大原則:
1. 出席的人都是對的人:也許每個人意見不同,年齡、性別、族群不同,但是只要是參與其中的,都是對的人。
2. 當時發生什麼就是什麼:不要帶著既有的成見,認為應該怎麼做、或必須怎麼樣;而是要打開自己的心胸,看看當時發生了什麼。
3. 何時開始都是對的時候:如果大會訂了9點開始,但是大家準備的時間是9點半,那也沒關係。因為大家準備好的時間,就是開始的時間;智慧創意學習是沒有鐘錶的,任何可以學習的時候就是對的時候。
4. 結束的時候就結束了:如果30分鐘就討論出結果,那麼就是結束的時候。沒有固定的討論時間。

此外是「雙腳法則」:「開放空間會議」尊重自動自發,因此每個人可以憑著自己的熱情好奇,隨時去不同的小組、對自己負責。甚至可以自己重新起一個題目。「開放空間會議」的引導師吳姿杏說明,有些人我們戲稱為「蜜蜂」,因為他就喜歡穿梭在不同小組間,傳播消息。有些人則是喜歡在外圍,永遠在周遭晃著,可能是想著自己的事情,就像「蝴蝶」一樣在周圍翩翩飛舞。吳姿杏說:「我們希望每個人都能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任,並保持開放的心。一天下來,得到不一樣的想法;因為如果都是知道的,那就是浪費掉自己的一天。」

來自巴基斯坦的Marriyum,在WWF(Word Wide Fund for Nature-Pakistan)工作,她說這是她是第一次參與亞太綠人大會。她認為,「開放空間會議」可以更了解各個國家所關注的議題,整體而言「開放空間會議」對她來說事很具有資訊性與啟發性的。

Raju Chhetri來自尼泊爾的綠色青年和平組織,他參與的是以青年人為主的APYGN小組。他自嘲自己雖然年齡不小,但就是由他這樣的中生代,去發掘、提昇年輕人的價值,並拉起年輕世代與年長者的橋樑,在其中扮演溝通的角色。 

5個小時 27個子題

「開放空間會議」的引導師吳咨杏表示,亞太綠人的主要精神就是尊重多元文化、鼓勵參與性,強調「這是我所熱情引薦」、「我想要負起責任」的議題;提出不一定有答案,但就是藉由討論,聆聽大家的意見,透過共同討論,這是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機會的討論方式。而綠人的核心價值,也是如此。因此今年亞太綠人大會就用「開放空間會議」的方式作為開場。讓參與者提出自己關心的議題,整個活動有5個小時,就有40個子題被提出,而且議題差異性很大。

「開放空間會議」的概念從1985年開始,很多國家不管是在小型或大型國際會議上,都會運用這樣的會議方式。台灣運用在社區發展、公司組織改造中,這幾年也漸漸開始用在國際會議上。因為這樣的會議形式,可在最短的時間內,聚集最多智慧、討論最多元文化的議題,且是最具有動能、自動自發的方式。

會議也是行動

吳咨杏表示,「開放空間會議」不只是開會而已,會議中就有可能產生公平分攤的決議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訴求,討論之後,還可帶回自己的國家展開行動,義正嚴詞得告訴自己的國家,這些決議是透過亞太綠人大會給我們的背書,我們可以去執行。

喜歡赤腳在整個場域行走的Dorothy Tekwie,來自澳洲綠色組織,她是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原住民。在這過去7年中,她都在自己的國家扮演保護雨林的角色。她認為開發對於原住民是沒有好處的,更多的只是佔有、掠奪與破壞。藉由這樣的會議,她希望可以為她的同胞帶回大家共同認為重要的綠色議題與人權理念,為原住民爭取更多的權益。

3天議程 3種特色

這次亞太綠人大會整個議程的每天都有不同的特色。第一天,用「開放空間會議」自由、自動自發的方式展開,因為每個人都是講者、每個人都是專家。第二天,所謂傳統式的、學術性的專題演講主講,有吐瓦魯總理講氣候變遷、來自印度的席娃(Vandana Shiva)博士,都會舉行座談會,進行會後QA。下午還有會談,以及在會前就有6個人提出主題的工作坊。第三天,則是由各國代表 8個國家、共24個人,做最後決策、訂定未來的計畫書、做出決議文、大會共同的對外宣言。決策方式則是共識決,而非投票。在這24的人之外,也可以在旁邊做觀察。整體而言是民主化的討論。透過這三天的會議安排,讓大家可以認識何謂民主式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