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有一種出口是北美無法拒絕的-污染的灰塵,氣候都會為之改變。」華爾街日報如是說。情境轉換一下,東南亞有什麼出口是台灣無法拒絕的呢?東南亞國家火燒森林引發的霾害影響範圍遍及全球。位處東亞季風環流下風處的台灣,每年3到5月空氣品質也深受其害。其中,「褐雲」(Asian Brown Haze)現象,影響氣候甚鉅。然而,霾害只是雨林保育議題的冰山一角,隨著印尼雨林如火如荼地消失,護雨林救人類的行動迫在眉睫。
攜手護生 救雨林
當全世界大多人還處在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情境,印尼雨林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背後牽動氣候災難的蝴蝶效應也隨後襲來,「褐雲」現象只是引子。即使印尼森林砍伐的問題受到國際間種種公約約束,但是砍伐速度卻不見減緩。菩提心曼荼羅基金會負責人釋學源法師指出,目前蘇門答臘島的大港口仍可見著載運巨木的卡車大排長龍,等著上船出口,執法力有限的印尼政府,即使民眾知道違法,也無力阻止。難道只能等待政府的作為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印尼菩提心曼荼羅基金會於2009年簽署印尼雨林保育合作備忘錄,希望透過合作影響更多人關心雨林進而採取行動。
環保團體與佛教團體的合作,兩者關注的焦點看似是截然不同的議題,但「護生」卻是不分彼此的合作重點。隨著森林消失造成數以萬計的生物死亡,其相依而生的全球食物鏈也將隨之瓦解並喪失功能,動植物生存領域受到動搖,人類也脫離不了這個網狀相依的結構。在台灣這一方,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積極推動印尼環境資訊中心,除了建立台灣印尼雨林資訊傳播平台,也規劃「臺灣人認養雨林」的想法,並與菩提心商討種種復育可能性。在印尼端的菩提心,除了傳播佛法與世界為善的觀念,透過教育和慈善救濟,希望將護生救雨林觀念帶給上萬的信眾,從自己出發關心印尼雨林與自己所處的環境。
期待回復原始林相的土地
目前台印雙方計畫中的保育焦點即是原生林砍伐後的次生林。雖然主流社會關切的是原生雨林面臨砍伐危機,對於被砍伐後的次生林保育與砍伐的議題則較少人關注,使得次生林開發的事件不受重視。但熱帶地區的穩定氣候使得次生林生長快速,經過20-50年休生養息,已有森林的層次與豐富的生物區位,雖然整體活力不及原生雨林,但對於全球固碳以及當地水土保持扮演著一樣重要的角色。目前印尼在地團體所欲保存的這片次生林,緊鄰國家森林保育特定區,是生態廊道的延伸,早上是鳥類的天堂,夜晚昆蟲鳴叫震撼大地,根據當地當地人的說法,在這裡常常可發現蘇門答臘虎出沒的足跡。
因為是當地重要的水源地,菩提心建議占地約300多公頃的森林,應全數保留。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響應在台灣發起認養行動,未來將號召台灣民眾,一人認養一公頃,一起參與雨林保育行動。在2009年底,筆者前往當地進行初步的資源勘查,並與當地居民訪談其生態近況,分享保存其家園的價值與意義。初步建立當地環境的田野調查基礎資料,也希望未來能夠在地方上培訓一批觀察家或是公民記者,更詳細地記當地環境與物種的變化,並積極地復育當地原始森林生態。
以資訊公開 建立在地認同與參與的基礎
菩提心基金會的學源法師所說,如果對於環境保護的民智不開,光靠國外保育團體的計畫是難以生根,所以印尼本土環境資訊傳播十分重要。由於法師認同台灣環境資訊傳播的經驗,與「真正的關懷來自於真實的瞭解與深刻的體認」的理念。雙方的合作計畫中,除了推動認養森林的活動之外,也籌設成立印尼環境資訊中心,其中重要的目標是建立印尼公民參與環境傳播的模式,並當地環境團體建立資訊傳播共識,一起為環境努力傳播各自專業領域的第一線消息,拓展民眾關懷環境保護與自然保育視野,能夠讓更多關心得即時資訊,甚至行動串聯。
全球暖化的警訊已經出現在地球每個角落,雨林快速的代謝率與生態區位因其特有之地理環境,是全球生態的樞紐。如果我們能夠認知並理解「世界上所有的一切、能源皆是樹木的賜與」,不難明白許多文明會隨樹木消失而銷聲匿跡。印尼雨林保育計畫希望朝向讓更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個世界才有可能永續發展。為此,我們需要更多人一起關心,並投身其中。
參考資料來源:
1. [轉載] 中國「出口灰塵」 飄美國
2. 亞洲褐雲的威脅與省思
3. NASA霾害研究 納入台灣
4. 印尼環境資訊中心籌備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