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5月24日
摘錄自2010年5月21日新華網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與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於5月21日在內羅畢發布的聯合研究報告顯示,由於自然保護區管理機制不完善及應對方案缺乏,入侵物種近年來已嚴重威脅到非洲多個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及居民生活。
自然保護區對非洲地區有著巨大的社會和經濟價值,是許多非洲國家最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也是實現減緩生物多樣性退化這一目標的重要機制。然而,隨著非洲地區多個自然保護區管理者無視入侵物種的快速增長,如上世紀80年代入侵讚比亞卡富埃衝積平原的外來野草「巨型含羞草」目前已覆蓋該地區3000公頃的面積,導致當地大量重要物種如水棲羚羊、水鳥、昆蟲、兩棲和無脊椎動物等被迫遷徙。
世界保護聯盟的項目協調人傑弗裏‧霍華德說,目前應盡快在自然保護區內建立常態化的入侵物種監控和管理機制,並提高非洲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人員對有關入侵物種的甄別、處理能力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知識水平,同時還應提高有關國家政府對解決入侵物種問題的關注度,加強應對措施和推動資金及時到位。